事父母能竭其力

如何理解:“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第一部分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 。“贤贤易色” 。“贤贤”,前一个“贤”是动词,后一个“贤”是名词,“贤贤”,就是尊重贤德 。“易色”,有两种解释,主流的解释,如朱熹、张居正,都将“易”解释为“移”,替换的意思 。则“贤贤易色”的意思是,以敬重贤德的心,来替代喜好美色之心 。孔子讲“好德如好色”,王阳明启发学生探求自我的时候经常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就像看见美色就喜欢、闻到恶臭就恶心一样,都是自然而分明的反应 。把对美色这样本能的爱,替换为对贤德的分明的爱 。第二部分第二种解释,“易”,是平易,不重视 。贤贤易色,是指对自己的妻子,重贤德,而不重容貌 。因为下文是讲对父母,对君王,对朋友,都是讲人伦 。所以第一句先讲对妻子,比较具体,也是由近及远,层层递进 。第一种解释比较空泛,不具体 。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解释 。“事父母能竭其力”,孝敬父母,不遗余力 。“事君能致其身” 。“致其身”,就是把自己这一百多斤交出去了,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再麻烦,再艰巨,也不退缩;再患难,再危险,也不逃避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和朋友交往,守信用 。实际上轻于许诺者多,能守信做到的少 。要与朋友说的都是着实的话,自己说过的话,不管多久,都不忘记,始终信守承诺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以上四件,他虽自谦说他没学习过,没什么学问,我也说他已经有学问了 。第三部分这和前面讲的是一个道理,人伦品格是大本,读书学习是末技 。《论语》第一篇《学而》,讲学习,但孔子反反复复讲你别着急读书学习,而是要读生活,读事,读人伦大本,读日用常行 。人伦品格是本、是厚,读书学习是末、是薄 。若有那厚本,则应事接物,自然无不恰当 。若自以为读过很多书,却不过是浅薄之人,那就舍本逐末了 。想想我们生活中,就有一些学历不高,似乎读书不多,但成就很大的人 。听了子夏的话,你就知道,人家那才叫有学问 。不是读书多就有学问 。rr《论语》通篇,只为一件事,即希望人人皆成圣贤 。如,贤贤易色,朱子集注说,是贤人贤其所贤而改变自己的好色之心,这个我到另有说法 。既是贤人,那有没有好色相之心或者还有多少好色相之心,这是个问题 。如果说不是贤人,而是一般学人,因仰慕圣道,一心求学,能在竭尽全力的“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之中,依照圣贤的言行,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在的心性和外在的言行态度,做到看齐圣贤而改变自己内外之色,如做到这样了,则这个学习圣贤之道的人,哪怕别人和他自己都还在说自己没有学习好,则子夏必定会说“虽曰未学,我必谓之学矣!”如能这样讲,我到完全赞同!此外,游氏曰:“夏商周,这三个朝代讲授的学问啊,也就只是让人,外学人伦礼仪,内化而此心仁善贤达罢了 。那怎么入门且精进的呢?这也不难,只是我们在贤贤易色、事父母、事君、交朋友这四个方面,我们能做到极致,不把我们这个身体,看的太重,对待任何人事,都能言而有信,则此人必定人伦厚也,其德厚也!而这,也是整部论语教人求学的根本,也是我们自己求学的根本!”因此,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我必谓之学也 。”也就只是希望我们,看齐圣贤,在孝敬父母,为别人上下做事,和朋友交往,等等方面,既尽心尽力,注重内心看轻身体,言而有信,如能这样,则此人在子夏看来,在儒家看来,就已经算是真正走上了圣贤之道了!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