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历

谁能告诉我,历史上日历是谁发明的?具体如何?你好,这个问题由我来告诉你吧,如果要说全说透关于历法的事,那可以写一本书出来了 。我国历史上的日历,也称为历法,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农牧业时期就有了 。无法考证第一部历法出自何人之手、源自何时何地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我国古代历法有一百多种,比如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等等 。不同时期的日历是由不同时期的人发明的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具体情况 。从日历的名称,我们不难看出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日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大概从周代起,颁发、宣布日历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在封建社会,只皇家才有权利发布日历,称为“告朔”(预告朔日)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古时候每一个新皇帝上台后都要重新更改年号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太初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朝廷从全国征募了20几个天文历算家,在京城制定日历 。其中有邓平、落下闳、唐都、公孙卿、壶遂等 。经过他们的讨论,制定了《太初历》 。这部历法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古代历法 。其实参与制定这部历法的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司马迁(《史记》的作者),不过由于在制定历法的过程中,司马迁的一些建议没有得到采用,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没有提到《太初历》 。因此,《太初历》不是哪一个人发明的,而是二十几个人根据以前的历法重新制定的 。《太初历》规定一个月(朔望月)的长度是29又81分之43天(29.530864天),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加一个月,十九年中加七个闰月,按这种计算方式,每年12又19分之7个月,一年(回归年)是365又1539分之385天(365.2502天) 。年和月的长度是制历的两个基本数据,从《太初历》制定出的数据来看,虽然误差还很大,在对于几千年前的历法来说,其精准度已经非常高了 。《太初历》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实行,直到公元84年被后汉《四分历》代替为止,一共实行了188年 。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历法——《大衍历》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乙巳日这天,根据《麟德历》的推算,当天要发生日食 。于是人们做好观看的准备 。最后,虽然日食出现了,但和推算的时间有很大的出入 。这说明《麟德历》存在很大的误差 。于是,唐玄宗命令一行法师(俗名张遂)制定新的历法,代替不准确的旧历法 。张遂经过六年的时间制定出了新的历法——《大衍历》 。《大衍历》是我国历史上非常优秀的历法之一,其内容既继承了以前历法的成绩,同时又被后代历法所参照 。具体内容包括:推算朔望的方法、推算二十四节气各天中午太阳下影长及白天黑夜长短、推算太阳运动、月亮运动、五大行星运动等 。朔望月(历月)的长度为29.53059天;回归年长度为365.2444天,和今天的数据相比,非常精准 。我国古代日历的制订(发明)和具体情况如前文所说,我国古代历法约有一百多种,如果将这些历法仔细研究加以比较,你会发现,不论这些历法如何推陈出新,其本质不外乎三个类型: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阴历月光出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 。——张衡《灵宪》意思是说,月光来自日光的照射,对着太阳时月亮就全发光,成为满月;月亮背着太阳时就不发光,看不见了 。阴历是古人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周期来制定的 。也就是所谓的“朔望” 。一个朔望月的自然长度为29.5306天(用小时来计算的话应该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 。但是这个数字太过于复杂,为了便于实际运用必须取整,但问题是取整之后又不能破坏朔望的自然规律 。如果要对29.5306这个数进行取整的话,显然只有29和30比较接近 。但是不论取哪个数,都会无法与自然的朔望长度相对应 。为了确保每一次的“朔”都能发生在每月初一,古代的历法家巧妙地采取了29与30交替使用的方法,解决了历月的长度问题 。历月的长度解决了,那还有历年的长度问题 。因此,历法家们首先考虑到了回归年的因素 。因为历月的长度只有与回归年的长度相吻合,历法才能真实地反应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 。根据这一原则,再经过反复的观测发现,12个朔月的长度累加起来的天数非常接近回归年的天数 。于是,古代的历法家就将阴历的历年定为12个月,为了与回归年达到一致,把第三年十二月的29天改为30天,并把这一年称为闰年 。这就是阴历的历月长度和历年长度的由来 。当然,也就是阴历的制订方式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