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于景

“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区别是什么?寄情于景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春望》是杜甫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想望寄居鄜州的妻小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这首诗紧扣“望”字,将抒情、写景结合起来,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作者缘情而写景,由花鸟之物写起,“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由此而出 。首联写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存在,京城已经沦陷;春天草木丛生,闹市已成荒苑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凉 。长安原是豪华繁盛之都,如今只见草木了 。再没有那游人如织、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人声如沸、货物如流的闹市,只见细柳新蒲依然绿,昔日宫殿锁千门 。颔联由泛览满城荒草树木到收为花鸟的特写镜头:感伤国家时局,热泪飞溅花瓣,悲恨亲人离散,鸟啼令人心乱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事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伤心 。这两句还有一种理解,即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则物亦生情 。这两种理解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 。诗的前四句,由“望”字统领,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野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 。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 。从情与景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见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颈联说,战火焚烧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书可抵万金,欲得难上加难 。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鄜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 。诗人家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尾联以诗人望后的情态作结,显示了诗人的愁苦心情:早已满头白发,而今越搔越短;稀疏白发难绾,简直无法插簪 。诗人写这首诗时是45岁,但他的头发确实已经花白了 。这在他当年秋天写的《北征》中“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的诗句可以得到印证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诗人的早衰,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春望》全诗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谨严而不板滞,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确为难得之佳作,无怪乎时隔1200余年仍然脍炙人口 。寓情于景寄情于景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