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兰

李季兰的基本概况李季兰的何许人也?她的事迹 。李季兰 李季兰原名李绐,生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她六岁她的父亲觉得她年纪虽小,却性情不宁,将来必会出乱子,于是将她送入剡中玉真观出家,改名李季兰 。李季兰每日做诗、弹琴倒也清净自在 。转眼间她已经十六岁了,对观中生活渐渐觉得寡淡无味,向往外面的世界 。当时有许多文人雅士来观中游览,见有一个清秀的小道姑,就常与她逗笑,李季兰每每以秋波暗送 。不过仅此而已,李季兰并没有做出什么越轨的事 。有一天她偷偷跑到剡溪中荡舟,遇到了隐居在此的名士朱放,言谈投机,一见如故 。以后朱放常到溪边与她相会,游山玩水 。不久朱放去了江西为官,两人挥泪而别 。就在李季兰日思慕想,难舍旧情的时候,又有一个才华横溢的男子拜访了她,这人就是著名的“茶圣”陆羽 。陆羽的到来恰好弥补了李季兰的失落情绪,二人经常煮雪烹茶,对坐清谈 。陆羽是个细心热情的人,在李季兰重病之时,一直在她身边照料,李季兰感动不已 。陆羽还有一个朋友--僧人皎然,他们三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词,志趣相投 。李若兰也曾钟情于皎然,但皎然心如止水不为所动 。李季兰最终叹道:“禅心已如沾呢絮 。不随东风任意飞 。”李季兰与陆羽的感情未曾间断,但二人碍于身份,不能婚嫁,只能互为知己 。而李季兰的诗名越传越广,有她引发的诗友会集活动也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广,直至广陵--即现在的扬州,扬州是当时文人荟萃的地方,李季兰的诗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最后连唐玄宗也听说了,传旨要她上京面圣 。此时的李季兰已经四十多岁了,这可是极大地殊荣,但她的容颜已随着岁月衰退,她不免又悲又喜,作诗道: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归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峰 。就在她赴往长安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惶西逃,而李季兰也在战火中不知所终了 。大凡佛道同占的宗教名山,一般是佛教庙宇居山腰、山底,道教宫观在山顶 。道观之所以能够雄踞名山之巅,乃是因为道教是土生土长于中国的一派宗教 。春秋时代老子撰《道德经》,原本为哲学著作;但到汉代张道陵、于吉等人,篡用老子之名,创立了“五斗米教”、“太平教”等宗教组织,从而兴起了以符籙禁咒之法行世的道教 。道教因宣扬长生不老之术和驱灾免祸之法,因而广为贵族阶层和贫民百姓所信奉;男女道士都宽袍黄冠,出入豪富人家或浪迹江河湖海,为人谈玄说道、驱鬼镇邪,成了一种神秘而无拘的特殊人物 。到唐代道教更是盛极一时,因为唐皇室姓李,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李耳同姓,为了说明自家皇朝是顺应天时、替天行道的,唐皇朝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自己则是他的后人 。既然道教成了国教,那么势必使全国上下的人们趋之若鹜,后妃公主进入道观修行者比比皆是,名门闺媛也多争相出家作女道士,因女道士都头戴黄缎道冠,故又称为“女冠” 。受唐代思想开放之风的影响,道观中也并非清静之地,许多才貌出众的女冠,虽以修行为名,但在道观中自由交际,成为一种“交际花”似的人物,李季兰就属于这一类的女冠 。虽然当时许多地处繁华地区的道宫中常有绯色新闻发生,但李季兰所处的玉真观因地处偏僻,还算是较为清静的地方 。在这里,李季兰不知不觉长到了十六岁,这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出落得婷婷玉立,雪肌脂肤,好似一朵盛开的白莲 。她在道观中读经之外,就是作诗、习字、弹琴 。观主见她悟性甚高,对她悉心栽培,使她在翰墨及音律上造诣极深;但是道经的熏陶并没能制约住她浪漫多情的心性,身在清静道观的她,却一心向往着外面繁花似锦的世界 。剡中就是今日的浙江嵊县一带,水木清华,物产丰饶,气候宜人 。自东晋以来,这里就文风鼎盛,骚人名士辈出 。玉真观虽地处偏远,但因景色幽谧,因而也不时地有一些文人雅士来观游览 。文人中不免有风流多情之辈,见到观中风姿绰约又眉目含情的小女冠李季兰,总偶尔有大胆之士暗中挑逗 。李季兰并不嗔怒,反而流露出“回眸虽欲语,阿母在旁边”的神情,令挑逗者更加心荡神怡 。暗怀春情的李季兰,在观主和观规的约束下,虽不敢有什么过份的行径,但她的一颗心,早已浸润在爱情的渴慕中 。从她的一首七律“感头”中,便大略可窥视她的一点心思:朝云暮雨两相随,去雁来人有归期;玉枕只知常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 。仰看明月翻含情,俯盼流波欲寄词;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 。寂寞的道观,锁住了少女的芬芳年华 。李季兰艳丽非凡,热情如火,却被种种清规戒律压抑着,春情只能在心底里激荡、煎熬,春花渐凋,时光如流,芳心寂寞,空自嗟叹 。长昼无聊,李季兰携琴登楼,一曲又一曲地弹奏,宣染着心中的激情;月满西楼时,独对孤灯,编织一首“相思怨”倾诉心声: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没有人欣赏李季兰的才情与美貌,缩在玉真观中任芳华虚度,李季兰实在太不甘心 。在一个春日的午后,乘着观主和其他道友午睡,李季兰偷偷溜到观前不远的剡溪中荡舟漫游 。在溪边她遇到了一位青年,他布衣芒鞋,却神清气朗,不象一般的乡野村夫 。青年人要求登船,李季兰十分大方地让他上来了,交谈中方知,他是隐居在此的名士朱放 。两人一见如故,言谈非常投缘,一同谈诗论文,临流高歌,登山揽胜,度过了一个愉快心醉的下午 。临别时,朱放写下一首诗赠与李季兰: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 。诗中包含着眷恋与期求,引动了李季兰丝丝柔情,于是两人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才恋恋不舍地分手 。从此以后,两人不时在剡溪边约会,相伴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有时朱放以游客的身份前往玉真观,暗中探望李季兰,在李季兰云房中品茗清谈,抚琴相诉,度过了好长一段优游美好的岁月 。后来,朱放奉召前往江西为官,两人不得不挥泪告别;各处一地,两人常有书信来往,托鱼雁倾诉相思之情 。李季兰寄给朱放的一首诗写道: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她象一个丈夫远行的妻子那样等待着朱放,天长日久,为朱放写下了不少幽怨缠绵的诗句,期望良人归来,来抚慰她“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的凄寂情怀 。然而,远方的朱放忙于官场事务,无暇来剡中看望昔日的观中情人 。就在久盼朱放不归来的时候,一位叫陆羽的男子又闯入李季兰的生活 。提起陆羽,大凡稍懂茶道的人,就对他不会陌生,陆羽曾经在育茶、制茶、品茶上下过一番工夫,写成《茶经》三卷,被人誉为“茶神] 。陆羽原是一个弃婴,被一俗姓陆的僧人在河堤上捡回,在龙盖寺中把他养大,因而随僧人姓陆,取名羽,意指他象是一片被遗落的羽毛,随风飘荡,无以知其根源 。陆羽在龙盖寺中饱读经书,也旁涉经史子集其它各类书籍,因而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世外高人 。寺中闲居无事,偶尔听说附近玉真观有一个叫李季兰的女冠,才学出众,貌美多情,于是在一个暮秋的午后,专程往玉真观拜访李季兰 。这天天气薄阴,秋风送凉,李季兰正独坐云房,暗自为朱放的久无音信而怅然 。忽听门外有客来访,打开门一看,是一位相貌清秀,神情俊逸的青年男子 。李季兰请客人落座,先是客套一番,继而叙谈各自在宫观和寺庙中的生活,谈得十分投机 。后来,陆羽经常抽时间到李季兰处探望,两人对坐清谈,煮雪烹茶 。先是作谈诗论文的朋友,慢慢地因两人处境相似,竟成为惺惺相惜、心意相通的至友;最终深化为互诉衷肠、心心相依的情侣 。好在当时道观中泛交之风盛行,所以也无人强行阻止李季兰与外人的交往 。一次李季兰身染重病,迁到燕子湖畔调养,陆羽闻讯后,急忙赶往她的病榻边殷勤相伴,日日为她煎药煮饭,护理得悉心周到 。【李季兰】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