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之乐初中作文800

什么是儒家之乐?乐在何处?题主这个问题恐怕有一些高深 , 鄙人也只能就其中的一方面进行阐述 , 若要完全阐述清楚 , 恐怕至少要写一篇硕士论文吧 。说起儒家之乐 , 恐怕绕不开我们耳熟能详的“孔颜乐处” , 语出《论语》中《述而》章“饭疏食 , 饮水 , 曲肱而枕之 , 乐亦在其中矣”和《雍也》章“贤哉 , 回也!一箪食 , 一瓢饮 , 在陋巷 , 人不堪其忧 , 回也不改其乐” ,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这便是儒家之乐的最高境界 。可是光干巴巴地看着两句话 , 我们还是不能理解 , 下面我就做一下简单的阐述:1.《雍也》章中的一句夸的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 , 他每天过着在他人看来贫穷难熬的生活 , 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一个乐观地心态 , 他的这种乐应该是道德境界的一种乐 。因为在孔子眼中 , 颜回是最让他满意的一个学生 , 同样在《雍也》章中 , 孔子夸赞颜回“回也 , 其心三月不违仁 , 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要知道 , “仁”可是孔老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 在他心目中 , 只要人人能达到“仁”的境界 , 社会早就太平了 。在这一点上 , 颜回是十分赞同他的老师的 , 所以尽管他过着贫穷的生活 , 但是他已经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仁”的境界 , 所以他才感觉到非常的快乐 。大家可别小看这信仰的力量 , 儒士们可是十分信奉“朝闻道 , 夕死可矣”这一套的 , 能达到“仁” , 死都不怕 , 还怕日子苦?2.《述而》章中描述的则是另外一种闲适之乐 , 孔老夫子向来推崇乐教 , 而这乐教又是什么意思呢?在我们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这样的描述:“莫春者 , 春服既成 , 冠者五六人 , 童子六七人 , 浴乎沂 , 风乎舞雩 , 咏而归 。”而这是孔老夫子最赞赏的一种志向 , 也是他认为的最好的治理方式 。这就是一种顺乎百姓本性的治理方式 , 其中蕴含的是一种闲适的乐趣 , 是一种超越物我之私、万物生生不息、浑然一体的自由之乐 。为什么说他们能超越无我呢 , 这倒有些像庄子了 。孟子曾经说“万物皆备于我” , 所表达的就是达到“仁”这个境界之后的“浑然与物同体”的体验 , 当你与与万物同体 , 倒也不敢看清外物 , 也便没有了差别对待之心 , 其实也就是隐去了“机心” , 无所期待和无所忘却 , 在闲适中就实现了礼教的教化 , 岂不乐哉 。当然 , 总体来说 , 儒家之乐还是一种“仁”的精神境界带来的乐趣 , 仔细了解的话建议题主去仔细读《论语》 , 或者找一些相关的学术著作!谬误之处 , 敬请指正!rr子曰:君子有终身之乐 , 无一日之忧 。小人反是 , 有终身之忧 , 无一日之乐 。这是个大问题 , 三言两语说不清楚里面的逻辑关系 。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忧愁、苦难"是怎样产生的?"君子"之所以无忧愁是因为他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 , "小人"之所以"忧愁、苦难"是因为没把这问题搞清楚 , 如此而已!下面重点分析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活在"得失价值系统"下的 , 被孔子称为"小人" , "小人"通过修身超越、突破"得失价值系统"成为君子 , 这是君子与小人的关系 。快乐、忧愁、苦难是人的主观感受 , 是人受事物影响而产生的相关情绪 , 而情绪是诱发人性恶的根源 , 人性恶又产生不良情绪 ,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 是人不快乐的根本原因 。我最早接触关于人性的一本书是卡而基的《人性的弱点》 ,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培养自信的方法 , 就是做你害怕做的事 。因为我内心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胆小的人 , 所以才那么的需要他 , 机缘巧合下 , 我把这本书送给了一个人 , 我觉得这是宝典 , 将有可能改变他的一生 。几年之后 , 我在路边摊又买了一本《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合集 , 是A4版面大小 , 已是420页内容的一部大书了 , 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内容:就是教人如何合法地去获取 。里面说得头头是道 , 令我深信不疑 。我从来没有思考过人性是怎么来的 , 就像没有思考过太阳为什么存在一样 。《论语》上对于人性的描述只有一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性相同 , 行为、习惯却不一样!为什么??就好比同样是新电脑 , 怎么用着用着就有了差别了呢?这就是操作系统的问题 , 人一生下来被迫安装"得失价值系统" , 因为社会环境决定了我们没有选择 , 在此根据这个系统推演一下骄傲、懒惰是如何产生的 , 其它行为以此类推 。"得失价值体系"的本质是个竞争系统 , 木秀于林者享有大量物质资源 , 精神上自我肯定加上别人的赞美、羡慕 , 从而引发自信的膨胀 , 形成骄傲 。竞争失败者 , 畏避竞争、自我否定 , 丧失自信 , 从而失去做事的动力 , 形成懒惰 。他们就如同一个圆的两面 , 在运动变化着 , “风必摧之 , 否极泰来”是最真实的现实写照 。世上没有天生的懒人、失败者 , 他们只是在得失价值体系下的必然产物 , 也没有人喜欢懒人、失败者 , 有的只是同情、可怜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让我们不要做个懒人、失败者 , 几乎没有人告诉我们懒人、失败是怎么来的!有的也只是在得失价值体系下所谓的不努力!!磨难百科释意为: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中遭受折磨 。从生存的角度讲 , 人们往往把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定义为"好" , 把不利的东西定义为"害" 。这都是人为了生存而形成的经验系统 , 所以人的行为是趋利避害的 。对于事物本身而言 , 并没有好坏之分 , 事物只是在不同的时、位呈现不同的状态而已 , 如人的成长一样 ,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思考和感悟 。好、坏只是人的主观情绪 , 是人为了分辨、选择事物的代名词 。在得失价值系统下 , 由得引发幸福感、快乐感、满足感 , 由失引发磨难让人意志消沉、丧失自信、挺而走险…… 。站在得失价值系统下 , 先来分析磨难是如何产生的?得之快乐、失之痛苦 , 人因为"失"而陷入困境 。小孩失去父母陷入困境 , 恋人失恋陷入困境 , 商人失去钱财陷入困境 , 做官失去名节陷入困境(如贪腐、弄权) , 战争失人和、地利陷入困境…… 。人因"失"而陷入困境引发负面情绪 , 因负面情绪产生消极行为 , 因消极行为产生不良结果 , 不良结果又引发负面情绪 , 这就形成了循环 , 这是磨难、折磨产生的原因 , 直到走出困境 , 磨难才会结束 。产生"失"的原因可分为:天灾、人祸 。首先说因天灾引发的困境 , 何谓天灾?孔子说的天命 , 现代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叫天命 , 天命引发的"失"使人陷入困境称为天灾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 , 这里的知天命就是认识和接受"人的局限性" , 这是人领悟断臂维纳斯、断臂武松、缺憾即完满的重要依据 , 是人能够安贫乐道、安分守己、在一箪食、一瓢饮中找到快乐的理论基础 。而"不知天命"的人呢?子曰:人不堪其忧啊!这里说一下孔子为什么在五十领悟了天命?首先肯定并不是到了五十岁这个年龄就能知道天命 , 是因为他在周游列国十四年后 , 没有找到思想主张生根发芽的土壤 。我们来看他在被困陈蔡与弟子的问答上就可以找到答案 。子曰:匪兕匪虎 , 率彼旷野 , 吾道非邪 , 吾何为于此?意思是我们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 , 为什么被困在野外?我们是思想家、我们修道的目的是为了匡世济民、伸张正义 , 按理说我们这样的人应该人人都爱戴、处处都行得通才对嘛 , 为什么现在搞得饭都没有吃的、如此困顿呢?子路答: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意思是:是不是我们还不够仁呢?所以人们不信任我们 , 是不是我们还不够智呢?所以别人不让我们伸张 。孔子反问:伯夷叔齐不够仁吗?可最后结局是饿死首阳山 。王子比干不够智吗?却被商纣王挖出心肝看看这聪明的人是不是心有七窍 。子贡答:夫子之道至大也 , 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盖少贬焉?夫子的道太高、太大 , 所以天下不能容 , 夫子是否可以把标准降低一些呢?子曰:“赐 , 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 , 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 , 纲而纪之 , 统而理之 , 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 , 而志不远矣!”好的农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 好的工匠只追求工艺的精湛、而不是为了顺应市场、讨好消费者 。君子修其道应严肃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 而不是想着如何取媚大众然后获得名声和财富 。因此 , 子贡你的志向不远啊 , 你抱着这样的想法走不远啊!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 , 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 , 夫子推而行之 , 不容何病 , 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 , 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 , 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 , 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的道太高、太大 , 所以世道容不下 , 虽然如此 , 夫子仍然推而行之 , 不容有什么关系呢?不容才显示出我们是君子 。我们是思想家、我们是修道的 , 道没修好是我们的耻辱 。现在我们的道已经修好了 , 已经很完美了 , 却不能被世道所容 , 那就不是我们的耻辱了 , 是有国者的耻辱 , 不容就不容吧 , 不容才显示出我们是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颜回这小子说到我心坎上了 。当人的思想突破以后得不到别人的认可 , 不能被世道所容 。要么是别人的思想境界不够 , 以至不理解、不明白 , 所以不能容 。这是子贡觉得道太高 , 要降低标准的原因 。要么自己有问题 , 道还不够完美 , 所以不被世道接受 , 这是子路怀疑自己的原因 。颜回既肯定道没有问题 , 又肯定自己没有问题 , 才有世道有问题的结论 。这是敢于怀疑世界 , 敢于批判世道 , 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 。不得不说这是大智慧、高境界、信仰真理而生的大无畏精神 。从上面这个故事上就可以看出 , 孔夫子真的是个大明白人 , 他能把事物的本末论到极致 , 把人能做到的一面称为"尽人事" , 极致的"尽人事"、论"本末"而求得事物的本相 。事物本相又是指引人行为"尽人事"的明灯 , 他们相辅相成 。而当这一切都极致以后 , 还不被世道所容 , 那么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 这就是天命产生的原因 。天命承担了尽人事后而不得完美结果的责任 , 他是事物完满不可或缺的部分 ,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明白了这个道理 , 自然内心就能接受上天的各种安排 。所以"尽人事、听天命"二者组合在一起 , 就是人的宿命 , 就是天地人之道 。当人探索、认知到这个本相 , 才能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虑、宠辱不惊 。所以当我们真正懂得了"尽人事以听天命" , 得失自然就轻于鸿毛了 。其次来看人祸引发的困境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 , 又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 三国周瑜万事俱备却欠东风…… 。人为了得而设计套路、计谋 , 因计谋的缺陷导致失 , 失又引发困境 , 困境引发磨难 。当人得到了以后又累于得 , 得成了别人羡慕、嫉妒、算计的理由、对象 , 于是处处提防 , 不得安宁 。而当时、位一转得变成失 , 失又引发困境 , 困境引发磨难 。所以"得失价值系统"下如何理论都会引发人祸 , 或者说处处都是人祸 。曾仕强在讲《易经》说到济卦的时候 , 说人生就是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 刚从水深里爬出来又掉进火热 , 从火热里爬出来又掉进水深 , 逃不掉!就是这个道理 。磨难和平步青云只不过是事物的两面 , 随着时、位的变化而变化 , 就像河流一样 , 时位没有阻挡自然直行 , 有阻挡自然迂回 ,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 有好坏、利弊之分吗?是我们在"得失价值系统"下趋利避害而产生了喜好、选择 。福兮、祸兮 , 相生相依 , 不论我们如何选择 , 都只能成就"十之八九不如意事"的结果 , 这是得失价值系统固有的宿命 。如何逃出轮回的漩涡 , 需要对得失价值系统有深刻的认识、了解 , 参破他 , 才有可能真的超越他 , 当放下得失 , 磨难才会显现他本来的样子 。子曰:肥马轻裘享富贵 , 如果是命 , 得之 , 好 。粗茶淡饭喝凉水如果是命 , 受之 , 照样快乐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