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胃息肉怎么治疗( 二 )


中村Ⅲ型、Ⅳ型息肉分别占22.7%、7.1% , 现已归为胃腺瘤 。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日本学者认为增生性息肉的形成经历了以下的过程:糜烂性的黏膜缺损引起上皮代偿性增生 , 形成疣状胃炎或萎缩过形成胃炎 , 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形成有蒂状的隆起 , 即发展为息肉 。
此病变的发生是黏膜破坏后的再生所致 , 发生于慢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恶性贫血、溃疡和糜烂边缘部位或位于胃肠吻合口处 。
胃息肉随着年龄的增加 , 胃上部发生息肉的几率也增高 , 体现了胃黏膜萎缩或肠化是由胃窦像胃上部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息肉发生的部位通常是在胃黏膜萎缩性变化和肠化生所在的部位 , 且以低胃酸和高胃泌素血症为特征 。
三、临床特征
胃增生性息肉是胃息肉最多的一类 , 占85%-95% 。31%多发息肉 , 大小多在2cm以内 , 山田Ⅳ型可以有大于2cm的 , 19%的增生性息肉可以有增大的倾向 。
男:女为0.6:1 , 女性多于男性 。平均年龄57岁 。
肉眼分型中 , 山田I型为0 , Ⅱ型14% , Ⅲ型39% , Ⅳ型47% 。息肉的演变过程表现为:息肉的芽发展到山田Ⅱ型 , 并长期静止 , 为徐缓型;息肉的芽在短期内发展为山田Ⅳ型 , 为急速型 。也可以自行缩小或消失 。
胃增生性息肉一般不易癌变 , 日本报道癌变率为1.7%-4% 。发生癌变的平均年龄为60.9岁 。直径大于2cm的山田Ⅳ型息肉癌变率较高 。增生性息肉的癌变过程通常先有小凹上皮的异型 , 并可以表现出无蒂→亚蒂→有蒂的形态学变化 , 随着息肉增大 , 呈良性肿瘤性异型的腺瘤性异型上皮呈灶性分布 , 经过数年以上发生癌变 。
通过上文的介绍 , 相信你也已经知道增生性胃息肉怎么治疗了吧!对于增生性胃息肉的患者来说 , 当然是需要早早的治疗 , 在病情没有进一步的扩散 , 及时的到医院诊治 。在日常的生活中 , 要特别注意饮食的健康 , 作息也要规律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