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能不能思考海德格尔 当农民工开始思考海德格尔( 二 )


↑农民工陈直思考海德格尔为舆论场提供了新的话题 。
也有媒体发布长评《为什么不承认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太不正常的事》 , 标题与此前媒体文章标题《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尔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针锋相对 。
与此同时 , 一些网友针对文章的几处细节 , 认为陈直“对妻儿不够好” , “不好好干活去读哲学” 。有人留言甚至私信陈直 , 进行责备 。“我越来越对采访感到惶恐 , 因为有不少人在骂我了 , ”陈直对红星新闻采访人员说 , “可能会有越来越多人骂我 , 我无法承担这种后果 。”
就这样 , 因为一场求助帖“风波” , “不喜欢人群”的陈直 , 被暂时地抛向了人群中 。
“自述体”报道发布后的第三天 , 陈直试图用一则“解释帖”将这片突如其来的噪音挡在生活之外 。帖子里 , 陈直表示 , 接受多家媒体的采访后 , 他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公众”与“私人”之间应当存在明确的边界 。由于担心个人隐私会被越来越多的采访人员“挖掘”出来 , 且认为自己其实不适合接受媒体的采访 , 因此 , 未来将不再接受更多媒体的采访 。
这条帖子的下面 , 网友依然热情地回复、讨论 , 表达或支持 , 或谴责的态度 。然而 , 与之前的求助帖不同 , 陈直回复了一位网友关于“信任”的留言后 , 便不再回复其他网友的评论 。
农民工
陈直对得体的语言表达有显而易见的执着 。他很少写长长的、不带一个逗号的句子 , 但常用括号进行补充说明 , 用双引号强调某个词语的意思在语境中已发生了改变 。他很少使用语气词 , 不会试图用“哈哈”调节气氛 , 从不使用网络流行语 , 不会说出带攻击性的话 。
他常常用“撤回”功能修正自己所说的句子 , 尽管有时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仅有一字之差 。当采访人员指出这一习惯时 , 他解释道 , “我怕被误解 , 所以我宁愿用文字 , 而不是电话什么的 , 因为说话一旦说出去就改不了 。”其实 , 并非只有面对采访人员时才如此 , 他对任何人都一样 。
↑陈直的kindle 。
几天前 , 有网友给陈直留言 , “感觉你不像农民工” 。他回复道 , “文字上确实不像 , 但是我的确是以此工作的 。”其实“不像农民工”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陈直的第一印象 , 因为从想法、表达和生活方式来看 , 他确实和大家理解的农民工不一样 。
陈直1990年出生 , 2008年考入一所二本大学的数学专业 。据他说 , 入学一年 , 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 , 分数不好 , 加上家里经济困难 , 他选择了接受学校的劝退 。随后 , 他开始四处漂泊、打工 。
离开学校这12年 , 陈直从江西出发 , 先后去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的多个城市打工 。很多时候 , 他会在街头寻找短期工招聘广告 , 根据广告上的电话和地址 , 接下一份以小时结算工资的活 , 不久之后又离开 。他曾修过机器、搬过货物 , 也曾在流水线上组装iPad屏幕 , 每个月赚取四五千元 , 勉强够维持生活 。
刚开始 , 他每去一个城市 , 就会去当地的图书馆看书 。后来 , 高强度且不稳定的工作 , 让频繁地跑图书馆成为一种奢侈 。2013年 , 月收入不足2000元的他花388元买了第一台kindle 。2018年 , 这台kindle遗失了 , 他又花200多元 , 买了一台二手kindle , 现在这台kindle里存着1200多本书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