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赏析 读后感大全最新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作之一 。
徐志摩(1897—1931),字摩诘,浙江海宁人 。早年留学美、英等国 。回国后组织新月社 。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的作品集有《猛虎集》、《云游》、《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 。本诗写于1928年,收入《猛虎集》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诗歌 。此前作者曾写过一首《别康桥》的诗作 。
诗人曾经留学英国,在康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读书 。在那里,受到英国文明的熏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康桥理想 。但是,归国后,军阀统治下旧中国的黑暗现实,使他的康桥理想破灭了 。康桥,英文原名Cambrige,今通译剑桥,是英国学术、文化、风景胜地 。正如徐志摩当初把意大利文化名城佛罗伦萨译为很有色彩的翡冷翠一样,康桥这个兼有意译的音译也包含有这样的意思,即安乐的桥,壮美的桥 。徐志摩曾经一再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见康桥留学生活对徐志摩影响的巨大 。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秋再度游历英国后在归国海轮上写的 。徐志摩在留学康桥时期确立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的理想,确立了自己的爱与自由与美的人生观,但国内的军阀混战,以及恋爱的失败,使他备感失落 。当他再次游历康桥时,一切已经是物是人非,诗人正陷入一场信仰危机,面对着康桥,他浮想联翩 。在诗里他以缠绵凄惋妁笔调,抒写了自己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微妙地层露了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当然,之所以对康桥恋恋不舍还在于,这里是诗人青春生命得以辉煌的场所,或者说这里说生命的见证,回到康桥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回到生命的过去,去重温生命 。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见“参差荇菜”而“左右流之”了,才会在康河的柔波里“甘愿做一条水草” 。对于这梦幻过于的沉迷,而不忍心破碎了这样的梦,所以才“轻轻地”“悄悄地”,所以想放歌而不愿意,而用“笙箫”来代替 。笙箫的呜咽正是诗人内心痛苦而不能说出的情感的代言 。
徐志摩的诗作十分注重艺术技巧 。
(1)形象生动,意境优美 。在诗中,诗人紧紧围绕着“寻梦”这一中心进行抒情和想象,敏锐地抓住了“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勾勒出无比美丽的康河晚景,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和景色三者融会在一起,表露了自己对过去憧憬的留恋和眼前的离愁别绪 。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 。
(2)具有音乐美和建筑美 。诗行整齐,具有建筑美,但是又在整齐中有所变化,使诗行具有灵动之美,具有动态之美 。这首诗每节四行,每行的字数也大体相当,有着节的匀称和句的齐整,给人一种建筑上的美感;但每节二、四两句的错落又使诗作显示出灵活的情韵,而不像闻一多的诗作那样的板滞 。全诗每节两韵,随节转换,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重复而又有所变化,所用韵脚又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另外还使用了“悄悄的”和“轻轻的”等复音词,使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倩柔美,意象明丽流转 。
(3)富有音乐性与动态美 。诗作以“寻梦”为抒情线索,整首诗作抒情主人公“我”到康桥告别的经过 。时间是从傍晚——“夕阳”,到半夜——一船星辉,再到夜半更深——“星辉斑斓”,再到清晨——“西天的云彩” 。这是整个一夜的时间 。空间上从近处的河畔,到波光,到榆荫下,再到船上,到弃船等岸 。人物和他的视角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高处——西天的云彩,到稍近的“波光”,再到“夕阳下的金柳”,再到“榆荫下的一潭”,再到“青草更青处” 。由高及低,由远及近 。然后再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换,由近及远到更远 。时间和空间在不断的流动之中,而情感也在不断的流走中 。先是写康河下景色的绚丽,接着写“寻梦”中的沉浸和忘乎所以中的“放歌”,转眼又写“不能放歌”,转入沉默状态,最后又回应第一节“轻轻的”而“悄悄的”告别 。梦可以使人放歌,但又使人不能放歌,相互矛盾,形成情感的张力 。沈从文说:“徐志摩的作品给我们的感觉是‘动’,文字的动,情感的动,活泼而轻盈 。如一盘圆圆的珠子,在阳光下转个不停,色彩交错,变幻眩目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