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精髓八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道德经的精髓八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文章插图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是北宋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冯友兰先生称其为“横渠四句”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关学的创始人,世称“横渠先生” 。
张载雕像
为天地立心
“天地之心”最早见于周易《复》卦彖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此处的“天地之心”是指天地间万事万物阴阳消长的规律性 。张载的思想深受易学的影响,曾在长安坐虎皮椅讲《周易》,并且著有《横渠易说》,因此他所谓的“天地之心”是与易学密切相关的 。张载用“太虚即气”,解释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本体,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他同时提出了“一物两体”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两面构成的 。
张载所立的“天地之心”即揭示的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建立在易学哲学基础上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 。《礼记》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在天地之间,是能知能觉者,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 。这是对人在宇宙之间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自觉 。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 。因为”人”乃天地之心,所以“人心”体现了“天地之心” 。
张载云:“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 。”人把自身的价值观念投射到天地之间,与天地合而为一 。《西铭》云:“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民胞物与”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仁民爱物”的观念,将仁爱的对象推及万物,提升了儒家“仁”价值观念的内涵和境界 。所谓的“为天地立心”,就是为人类社会建立“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正如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我们得一“仁”字 。
横渠书院正蒙殿
为生民立命
“立命”源自于孟子的思想 。《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一个人不管寿命长短,都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尽心知性知天,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控自己的命运 。
张载所谓“为生民立命”,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处 。“安身”,即生活有着落,“立命”,即灵魂有安顿,精神有依归 。张载特别强调对孤寡羸弱、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关爱和照顾,要使他们生活得到应有的照顾 。《西铭》云:“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精神有依归”就是要设法提升老百姓的心灵层次,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着高尚的情操和精神追求 。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修道”不仅仅是自我的修炼,而是在修身的基础上,修己安百姓,正人正己,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化天下,使天下归仁,即通过各种教育、教化的途径,使正确的思想深入人心 。“为生民立命”,就是要为民众确立正确的精神价值导向和价值观念,建设精神家园 。我们得一“教”字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