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寓意和象征 富春山居图作者是谁( 二 )


《富春山居图》六百年流传简史
《富春山居图》有两幅 , 一幅至正七年开始起稿 , 经过三四年之后才题款 , 历经十年完成 , 是绘赠“无用师”(据考证为 郑无用道士)的 。另一幅被认为是“伪迹” , 称为“子明卷” 。图上款识:“子明隐君将归钱唐 , 需画山居景 , 此赠别 。大痴道人公望 。至元戊寅(一三三八) 秋 。”从这段题款可以知道此画是为“子明隐君”画的 , 公望年70岁 。上幅“无用师卷”公望年82岁 。从这两幅题款看 , 相差12年 。
《富春山居图》的“子明卷”曾被清乾隆所得 , 并被认定是“黄公望真迹” , 爱不释手 。每观赏一次就题诗一首 , 先后题了48年、50多处 , 而且仍然意犹未尽 , 最后在前隔水题有“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的识款 。此“子明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被认为是“真迹”的“无用师卷” , 自郑无用道士收藏后 , 经过一百余年 , 到了明朝在苏州重现 , 最初由大画家沈周收藏 , 大约在成化年间被董其昌在北京购到 , 并珍藏于书禅堂 。董其昌在万历年间将此画卖给了吴正志;吴正志又将此画传给他三子吴洪裕 。
吴洪裕是当时著名的文人雅士 。他一生到死最喜两件宝 , 一件是《智永千字文真迹》 , 另一件则是《富春山居图》 , 于是 , 在他临终时 , 他叮嘱他儿子把这幅画烧了“炎殉” , 使他在九泉之下仍可持有此画 。在烧完永智的真迹“千字文”后 , 他的侄儿吴子文不忍名画被毁 , 急从火中抢救出来 , 可惜画的前段已被烧坏数处 (卷首部分经过修补后 , 题为《剩山图》 , 也保留下来) 。
大约在1730年间 , 画卷的主要部分流落到了中国绘画重要的收藏家安岐手上 。他先是收藏了仿本 , 才又收藏了真品 。当时安岐一心想找到《富春山居图》 , 所以一收到仿本 , 就马上在空白处品评题字 , 一共题了55处 , 整幅画变得面目全非 , 而真品却由此逃过一劫 。从此 , 这幅长卷分为两段 , 后段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一段在抗日战争时期由现代名画家吴湖帆先生收藏 , 后由浙江博物馆收购珍藏 。
什么是“文人画”
所谓“文人画”的看法 ,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审美趣味 , 正如“元四家”的代表人物倪瓒所说:“仆之所谓画者 , 不过逸笔草草 , 不求形似 , 聊以自娱耳 。”画画用于“寄兴” , 表达自己困境 , 发泄愤懑 。
二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他们认为绘画本身的线条、色彩、笔墨能够反映作者的精神境界 , 他们把题材和风格上的平淡视为美德 , 目的是在平淡之中表现出细腻动人的特质 , 《富春山居图》则是“文人画”的标准样本 , 平淡有致 , 淡泊简劲 , 是典型的文人气质的完美体现 。
三 , 从元代起 , 画家门开始在画上题字作诗 , 形成诗、书、画、印的结合 。元末时期 , 画家们大量使用宣纸 , 因为纸比绢更便于发挥中国画笔墨的皴擦、渲柒效果 。
黄公望生平
画家黄公望是江苏常熟人 , 生于1269年 , 自幼天资聪颖 , 中年时曾做过小官 , 因涉案入狱 , 后来再没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