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寓意和象征 富春山居图作者是谁

《富春山居图》 , 作者黄公望 , 中国元代绘画作品 , 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 , 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 , 横636.9厘米 , 纸本 , 水墨 , 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 , 于至正十年完成 。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 , 断为两段 , 前段被另行装裱 , 重新定名为《剩山图》 , 藏浙江省博物馆 。后段仍沿袭原名 ,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2011年6月1日 , 分藏在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 , 这是中国十大山水名画《富春山居图》分离几十年后首次完整呈现 , 此次展出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 今年3月 , 温家宝总理在接受网友提问时也谈到了这幅画 , 他希望“让一个完整的《富春山居图》永远合璧在一起” 。
《富春山居图》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 , 为什么它诞生600年来 , 如此牵动中国人的心?为何会分成两半 , 一半留在了浙江省博物馆 , 一半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在这幅画的背后 , 有着怎样的故事?
《富春山居图》好在哪里?
《富春山居图》高一尺余 , 长约二丈 。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色 。画面峰峦平坡 , 丛林树舍 , 渔舟小桥 。草木台石等回旋转辗 , 疏密有致 , 姿态各异 , 丰富而自然 。整幅的绘画效果 , 给人以“景随人迁 , 人随景移 , 步步可观”的艺术感受 。
在这幅画里 , 黄公望用笔干净利落 , 无轻浮之感 。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湿笔披麻皴 , 也有长短干笔皴擦 , 在波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氏云山”的笔法 。墨色透明而凝重 , 笔势萧洒而秀润 。全图只用少有的淡墨渲染 , 突出了笔墨意趣的发挥 。黄公望的山水画的主要风格有两种:一是浅绛山水 , 山头多矾头 , 笔势雄伟;二是水墨山水 , 皴擦较少 , 笔意简远逸迈 , 山峰具有那种如玉的圆润透明的效果 。
黄公望曾寓居富春山 , 常常“云游在外” , 遇山水就随意画画 , 此图始作于至正七年(1347年) , 差不多画了10年才完成 , 是黄公望最得意的作品 , 而后代画家也对此画有着极高的评价 。明代收藏家、大画家董其昌说 , 他在长安看这画时 , 竟觉得“心脾俱畅” , “展之得三丈许 , 应接不暇 。”而这幅伟大的作品的确让人有咫尺千里的感觉 , 叹为观止 。
《富春山居图》的历史背景
1347年 , 元代书画大师黄公望创作了《富春山居图》 , 这幅作品也被认为是元代文人画的最高杰作 , 中国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 这幅画用更自由、多变化的笔墨来描绘山水 , 透过山石的起伏与笔墨的变化 , 表现山水内在的生命 。
在元朝 , 汉族知识分子一直难以获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 , 他们把时间、精力和思想情感寄托在文艺上 , 与这种思潮密切相关的山水画 , 也就成为这种情感寄托的重要的领域之一 。尤其到了元朝末期 , 战乱风起 , 更多的文人逃避仕达 , 处于半隐居状态的生活 , 慢慢形成了元代“文人画”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