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砖瓦工到中国工程院院士 创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诸多第一

回溯过往,我国新能源汽车从起步、高速发展到黄金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1982届校友孙逢春都参与其中 。曾经那个修过拖拉机、当过民办教师、做过砖瓦工的孙逢春,带着对中国汽车事业的热爱,几十年如一日,奋斗不辍,创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诸多“第一”,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人物 。
孙逢春,1958年生,湖南临澧县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当选),湖南大学1982届校友,长期从事车辆工程领域车辆电动化技术研究工作 。开创了我国“电动车辆、充/换电站、远程实时监控”电动商用车辆系统工程技术体系;创建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运行国家监管平台;在电动车辆系统动力学、节能与再生制动控制、自动机械变速传动控制、电池系统与能量管理、电池箱自动快速更换以及电动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开发,取得了系列成果;主持研制出我国首辆超低地板电动客车,实现残疾人轮椅无障碍上下车等 。
1977年秋,在湘西北临澧县九里乡山脚下的一座砖瓦厂,满身烟煤粉尘的孙逢春躺在砖窑顶上数天上的星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直到那年冬天,全国各地自主命题、陆续组织高考,孙逢春和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也正是这场考试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
在顺利被湖南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录取后,孙逢春拿着家人凑的6块钱,踏上了求学之路 。进入湖大,孙逢春回忆自己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了这么高的楼,这么宽的路,这让从小到大见的不是大山就是小河的孙逢春兴奋了好久 。
更让孙逢春兴奋的是,自己读的师资班是学校的“第一班”,一共40多名同学,全校高考分数靠前的几十个人才能进这个班,而自己还是“第一班”里的“第一宿舍”,周围“高手云集” 。
“当时湖南大学的良好学风在全国都很出名,考取研究生的人数更是排在全国高校前列 。”正是在这样良好学风的熏陶下,孙逢春考取了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两年后又考上博士研究生,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汽车梦 。
1987年,作为首批中德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孙逢春前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深造 。德国汽车工业的深厚积淀,让孙逢春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养分,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通常需要四五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 。在德国学习期间,孙逢春的导师魏鲁麦特教授提出要留他在德国工作 。
1989年,孙逢春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在每月6千马克(约两万八千八百元人民币)与每月92块人民币之间,年轻的孙逢春意气风发、毅然选择回国 。“从中学回乡修拖拉机开始,我就与汽车结下了缘分,是国家的改革开放让我有幸结缘电动车,有机会为国家、为中国的汽车事业建功立业 。”
从零起步,白手起家 。凭借仅有的3万元回国人员基金,孙逢春面对电动汽车高新技术含量高、制造难度大、投资风险高的困难,扎根祖国大地,发扬奋斗精神,艰苦攻关,步步为营 。1992年,他加入中美电动车项目,经过前期几年的积累、研制与不断完善,1994年,我国首部纯电动公交车“远望号”试车成功,得到原国防科工委、北京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年轻的孙逢春崭露头角 。
1995年开发出我国第一辆纯电动公交车“远望号”
1996年,香港的中华电力公司想购买这款电动客车,并付了200万港币的定金 。但那时,提供动力系统等的美国公司却出尔反尔,突然涨价,导致这次合作无法继续 。从那以后,孙逢春下定决心,自己研发电机和控制器 。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成果终于做出来了 。1997年,北京市正式立项,这是我国第一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机电控系统、自动变速传动系统,而且原理上比国外要先进,能效比也比国外高,后来还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