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西域的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的冒险之旅到底有多坎坷?张骞出使西域,可以说是一次惊世大冒险,也是他在历史上浓墨重彩的高光时刻!正是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自长安经河西走廊到中亚最早的国际大通道,可以说他是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官” 。当然,从历史的角度看,那只是长河一瞬,但是在张骞个人的感受中,那却是充满艰险和荆棘的冒险之旅!张骞是汉中人,在汉武帝在任时的建元年间被选为郎官,正式成为汉帝国一名最基层的“公务员” 。别看处在官场生态链的最底端,没什么实权,顶多就是个“侍从官”,却是那时候人们走上仕途的第一步,甚至是必经之路 。那时候,匈奴兵经常袭扰边境,烧杀抢掠,边疆百姓苦不堪言 。一天,前线送来一批投降的匈奴俘虏,汉武帝正有消灭匈奴的打算,于是亲自审问 。【出使西域的张骞】这几个匈奴人倒也不费事,直接把匈奴面临的情况一股脑说了 。其中一条情报让汉武帝颇感兴趣 。原来,匈奴曾经大败大月氏,而且用大月氏王的头骨盛酒喝,极尽侮辱,所以大月氏人心里一直耿耿于怀愈加痛恨匈奴,却苦于自己的兵力薄弱,没有人可以联手攻打匈奴 。武帝一想,这是个机会啊,大汉朝也因为匈奴煞费苦心,如果能和大月氏联手攻击匈奴,来个两面夹击,那大破匈奴将是指日可待 。说干就干 。武帝决定派遣使臣前往联络大月氏人,联络通好合作事宜 。但是,要知道大汉疆域和大月氏之间还隔着一个匈奴势力呢,就是说,要想去大月氏,就必须经过匈奴地界 。无疑,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和危险的,大臣们面面相觑,愣是没有看出周围有合适的人 。关键是自己不敢去,也不想让别人抢了这份功劳!无奈,朝廷只能临时招募 。张骞虽然是个底层官员,但是很有抱负,也很机警果敢,于是以郎官身份应征 。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准出使大月氏 。于是,他便和堂邑侯家里一个叫甘父的匈奴奴隶,带着一百多人一起从陇西出发,开始了西域之旅 。从一开始张骞就知道,这条路路经匈奴,危险重重,可没想到来得那么快 。进入匈奴地界不久,一行人就被匈奴虏获,被押到单于面前 。这单于还算通情达理,虽然与大汉帝国多年征战,但对于这样的使臣还是网开一面的,只是将张骞一行扣留下来 。而且理由也很充分:大月氏在我们后面,汉国派使者去那里肯定有联合的心思,那我不是腹背受敌了嘛!如果我派使者去你南面拉拢人,你们愿意吗?结果,这一扣押就是十几年,张骞始终没有放下心里的使命,时刻寻找机会跑出去 。匈奴人还让他在那里娶妻生子,可张骞宁死不从,大节凛然!慢慢的,匈奴可能觉得张骞应该早就死心了吧,对他的看守也渐渐松懈了,有时候匈奴兵跑去喝酒,一整天都不来看看他 。机会来了 。一天,趁监管他们的匈奴兵溜出去喝酒,张骞一行悄悄跑了出来,朝着大月氏的方向一路狂奔 。向西跑了几十天,总算到了大宛国 。大宛国人早就听说大汉帝国物产丰富,很想与大汉国通商往来,却一直没有机会 。现在终于见到了汉人,大宛王很是高兴,便问张骞此行的目的 。张骞如实相告,他说,我为汉国出使大月氏,没想到路上北匈奴扣押了十几年,现在终于得以逃脱 。希望大王派人送我到大月氏,等我回到汉国之后,一定有数不清的财物送给大王 。大宛王见他如此坦诚,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亲自送张骞等人上路 。他们先是到了康居,然后从康居转到大月氏 。历经十数年艰难跋涉,张骞终于抵达了出使目的地 。地方是到了,可形势却并不顺利 。原来,大月氏在国王被杀之后,立了太子为王,征服了大夏国后就定居下来 。而且那个地方土地肥沃,生活安宁,过得相当安乐,已经早已没有了报复匈奴的心思 。真是时过境迁,张骞这下子有点措手不及,与大月氏沟通也找不到共同点,更没有兴奋点 。就这样逗留了一年之久,却也没有达成有效的军事协议,只能悻悻然回朝复命 。这次,为了躲避匈奴的阻拦,他们沿着南面的大山朝东走,想经过羌人聚居地返回汉国 。可想不到匈奴实力早已延伸到这里,张骞又被匈奴俘虏了!张骞很意外很失望,但仍然没有绝望,一年多的时间虽然已经娶妻,却也一直在寻找机会逃出去 。只要能回国复命,忍一忍总会有机会的 。果然,第二年单于过世,一个王爷攻打太子打算自立为王,匈奴因此大乱 。张骞趁机再次逃脱,带着匈奴妻子和堂邑侯家的甘父趁乱逃回了汉国 。当年出发时候的一百多人,历经十三年颠簸流离,只剩下张骞和甘父两个人回到大汉国 。这次历险,张骞一行走过了大宛、大月氏、大夏和康居,他的坚强和毅力,他的坦诚相见,让那些蛮夷之地的人们都很喜欢,也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劫难 。甘父虽然原本是匈奴人,擅长射箭,在路上每逢粮食补给陷入绝境时,都会射猎鸟兽给大家解决燃眉之急,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回到朝廷,天子拜张骞为太中大夫,封甘父为奉使君 。几年后,张骞以校尉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由于他了解当地地形和水草所在,使得军队补给从未出过问题 。由于这份功绩,他在元朔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23年,被封为博望侯 。转过年来,也就是公元前121年,张骞担任卫尉和李广将军攻打匈奴 。哪成想张骞延误了会合日期,论罪当斩,最后只能花钱办事,赎为平民 。后来,骠骑将军霍去病在西域大败匈奴,一直打到祁连山,浑邪王不得不率领部将前来投降 。匈奴被赶到了漠北,不敢再侵犯大汉百姓,最多也就是偶尔派几个探子过来看看 。但对于这时的张骞来说,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可你以为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那你就错了!过了两年平民的日子,张骞突然被天子频繁召见,屡屡问起大夏诸国的情况 。这时候,张骞已经失去官职和爵位,曾经的西域之行又帮他迎来了转机 。于是,他乘机给天天子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臣被扣押在匈奴的时候,曾经听说乌孙王名叫昆莫,而昆莫的父亲是匈奴西边一个小国的国君 。匈奴攻打乌孙,杀了昆莫的父亲,把当时刚出生的昆莫扔在荒野之中,本以为他必死无疑 。没想到,有乌鸦竟然叼着兽肉飞来喂养他,母狼来了也不吃他,而是主动给他喂奶,就这样昆莫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匈奴单于觉得很奇怪,老百姓也把昆莫看做神人,于是单于就收养了他 。等昆莫长大成人,就让他带兵打仗,屡建奇功,于是就把昆莫父亲原先的部下都交还给他,让昆莫长期驻守在匈奴西边 。昆莫带着他的部将攻打附近的小部落,势力逐渐壮大,渐渐拥有了数万能骑马射箭的兵士 。单于死后,昆莫又率领部众继续西迁,在大夏诸国中保持中立,也不再朝拜匈奴 。匈奴派兵前去攻打,却大败而归 。后来昆莫成为乌孙王,在匈奴西边逐水草而居 。这些人都贪恋我大汉的财物,如果现在去联合他们,结为兄弟之邦,就等于断了匈奴的臂膀,此举可保大汉便可进退有余,而大夏诸国也会向大汉国俯首称臣了 。天子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张骞的想法,让他再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被任命为中郎将,率领三百多人,每人配备两匹马,赶着数万头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钱财和丝绸布匹,浩浩荡荡出使西域 。张骞还专门带了多名副使,带着大汉符节,只要道路畅通,就会派他们到路上临近的国家,一路上犹如开枝散叶,外交辐射比第一次出使更加广泛 。毕竟此时不同往日,这一趟比第一次出使西域要顺利得多 。抵达乌孙后,却没有想象中的隆重和顺利 。乌孙王只是用接见单于使者的礼节接待了张骞一行 。张骞一看,这哪行啊,我们可是贵为大汉使臣啊!他知道乌孙王贪恋财物,就说,按照规矩大汉天子赐予财物,诸王都要下拜叩谢,要不我就得把这些财物带回去了!昆莫这才起身下拜,接受赏赐 。这个不大不小的“下马威”其实也昭示着张骞这次出使也不会太顺利 。当张骞向乌孙王表明了此次出使的意图,乌孙王却犹豫了 。原来,当时的乌孙国正在闹矛盾,老国王昆莫十多个儿子中,因为太子早逝,发生了诸子夺位的事件,整个乌孙国已经裂为三股势力 。而且老国王年迈,也不了解大汉到底有多强大,而且远离自己的领地,而匈奴近在咫尺,万一匈奴来犯肯定难以自保 。最终,无论张骞如何劝说,老国王还是婉言拒绝了联合策略 。张骞当然不甘心,便希望乌孙派出使臣一同返回大汉国,也让他们看看我大汉国的繁荣和强大 。乌孙王欣然应允 。同时,张骞还派出副使,分别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以及周边的几个小国家,基本上把当时西域的小国都走遍了 。这便是张骞的第二次出使西域 。乌孙的使者看到大汉如此昌盛繁荣,回去向乌孙王报告,乌孙也越发重视与大汉的往来交流 。此后一年多,张骞派去大夏诸国的使者也都带着那些国家的使臣回到大汉,往来交流愈发频繁 。公元前115年,他被任命为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大行令,位列九卿 。只是一年多后,便去世了 。但从此,西北各国也开始了与汉朝的交流和往来 。由于这条路是张骞打通的,汉朝在日后派遣去往西北各国的使者都自称为博望侯,以此与诸国长期往来通好!概而述之:张骞通西域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他两次出使西域,虽然都是为了军事目的,而且都不算太成功,但是由此产生的其他积极效应却远高于其军事功能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最直接的就是交通,张骞和他的随行者们打通了长安经河西走廊到中亚的通道;2、最明显的就是外交,开拓性地让西域各国开始重视与汉帝国的交往,让当时的西北诸国看到了汉朝的强大和繁荣,故与交好;3、影响最大的是经济,中国从此借由这条出使之路输出丝绸、瓷器等物产,而西域各国也由此把葡萄、骆驼、良马、玻璃等物产输入到古代中国 。这条路,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4、影响最深远的是文化,自张骞出使之后,大汉开始接触到希腊、罗马、印度等古文明,借由此路传过来的文化和宗教等,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文化风貌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