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緌饮清露

“垂緌饮清露”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隋末唐初虞世南的咏蝉诗作 。看了全诗,喜欢诗词的伙伴们可能恍然了,因为很多人可能会知道“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句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读音 是什么?此处敲黑板,读ruí,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蝉这物种,普通人一般不感冒,不觉得蝉有什么特殊的,甚至就是知道蝉声聒噪,或者可以作为油炸小食品大块朵颐 。可是,在唐人咏物诗里,蝉可是被歌以咏之的 。咏物者遗貌得神,命意寄托 。骆宾王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李商隐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而虞世南的这首五绝《蝉》,后人评价很高,沈德潜评价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rr问题:“垂緌饮清露”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前言“垂緌饮清露”写的是蝉,出自隋末唐初诗人虞世南的名作《咏蝉》: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疎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一、唐代“咏蝉”诗的三绝 。唐朝有三首咏蝉诗最佳,被后人称为咏蝉三绝 。最早的一首就是虞世南的绝句《蝉》,其次,是骆宾王的五律《在狱咏蝉》,最晚的一首,是李商隐的五律《蝉》 。三首蝉诗各有特色,清施补华《岘佣说诗》的分析很精彩:“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虞世南在初唐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又是唐太宗登基以前创立文学馆时期的“十八学士”之一 。因此其心态与另外两人不同 。骆宾王处于武则天干政时期,骆宾王因反对后党被下狱,因此说他是患难人的心态咏蝉 。而李商隐沉沦下僚,处处不顺,因此说他是牢骚语 。二、虞世南的清华人语虞世南这首《蝉》诗,写蝉栖息于梧桐(凤凰所栖息之处)高处,饮清露,发清音 。蝉声高远,并不是依靠秋风的力量,其中寓意君子像蝉一样自身高洁有才,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和魏征一样,虞世南也是初唐有名的直臣,屡次进谏于李世民 。在其去世以后,李世民曾经说过:朕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正因为君臣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因此虞世南并没有骆宾王与李商隐的坎坷和牢骚怨恨 。因此,虞世南的这首诗,被施补华评价为清华人语 。三、“垂緌饮清露”是什么意思?饮清露,是蝉的动作,垂緌,是一种动作也是一种优美的姿态 。《礼记·内则》中有:冠緌缨 。孔颖达解释说:结缨颌下以固冠,结之余者,散而下垂,谓之緌 。”这根带子被称为:缨,是用来加固帽子(冠)的,上面连着帽子,垂下来在下巴上打个结,就如同摩托头盔的加固带一样 。只不过这个缨比较长,多余的部分垂下来,被称为:緌 。垂緌,其实是用人的形象来形容蝉的姿态 。反过来,又用饮清露、姿态美的蝉,来暗喻高洁贤良多才的人 。结束语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态,吟咏同一件事物的时候,往往会受到自身的影响,或者是有意通过诗来反映自己的心境或经历 。这三首咏蝉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老街味道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