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夷子皮

“鸱夷子皮”是哪位历史名人?感谢邀请 , 我是猫叔 , 很荣幸为您作答 。如果我没记错 , “鸱夷子皮”这个词语应该指的是商圣范蠡吧 。范蠡是春秋晚期的大人物 , 原是楚国人 , 出身贫寒 , 但博学多才 , 是个难得的人才 , 只可惜 , 楚国当时的体制比较僵化 , 仕途几乎被少数贵族垄断 , 贫民是鲜有机会出人头地的 , 所以 , 范蠡就跑到了越国去寻找机会 。正好 , 越王勾践正四处搜罗人才 , 范蠡就留到了越王身边 , 开始辅佐越国 。后来 , 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 , 一举干掉了吴国 , 成为春秋末期的一个小霸主 。范蠡此人聪明绝顶 , 经过与勾践一段时间的接触 , 他深知勾践只能“共苦” , 不能“同甘” , 所以 , 范蠡急流勇退 , 离开了政坛 , 转而开始经商 , 遂号称“鸱夷子皮” 。那么 , 这个“号”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由于年代久远 , 大家对这个词的理解也众说纷纭 , 鄙人不才 , 就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 如果您不同意也不要紧 , 不妨留言讨论 。“鸱”一般是鹞鹰的意思 , 我觉得在这里应该指的是一种形状 , 类似鹞鹰的样子 。“子皮”应该指的是皮子 , 也就是形容材料的 。综合起来就是 , 样子像鹞鹰的皮囊 , 用于装酒的 。那么 , 为什么叫这么一个怪名呢?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 隐姓埋名的需要 。范蠡离开政坛 , 就是为了归隐 , 为了告别过去 , 取一个别人猜不出自己身份的名字还是有必要的 , 范蠡生性孤傲 , 这个名字正好符合他的秉性 。第二 , 这个名字应该与范蠡的心态有关 。归隐山林 , 寄情于山水 , 但包罗万象的心还是要有的 。“鸱夷子皮”说的是酒囊 , 既代表了饮酒高歌的生活状态 , 又可以代表能屈能伸的心 , 符合他的心理状态 。当然 , 这个所谓的结论只是纯猜测了 , 没有历史依据 , 如果有不妥 , 还请方家多多担待 。您要是有补充意见 , 欢迎留言讨论 , 但谢绝语言攻击 。我是猫叔 , 坚持原创 , 欢迎关注 。rr不同的选择 , 不同的结局——历史上的两位“鸱夷”“鸱夷子皮” , 简称“鸱夷” , 这个颇为怪异的名称 , 却可以指代春秋时期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伍子胥和范蠡 。《史记·伍子胥列传》:“(吴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 , 曰:‘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叹曰:‘嗟呼!谗臣嚭为乱矣 , 王乃反诛我 。……’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 , 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 , 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乃自刭死 。吴王闻之大怒 , 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 , 浮之江中 。吴人怜之 , 为立祠于江上 , 因命曰胥山 。”伍子胥死后 , 尸体被吴王装在“鸱夷革”里 , 扔进了江里 , 后人因而称他为“鸱夷” 。明代张煌言的《甲辰八月辞故里》诗里有一句“他日素车东浙路 , 怒涛岂必属鸱夷” , 这里的“鸱夷”指的就是伍子胥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浮海出齐 , 变姓名 , 自谓鸱夷子皮 , 耕于海畔 , 苦身戮力 , 父子治产 。居无几何 , 致产数十万 。”范蠡功成身退 , 隐姓埋名 , 逃到齐国 , 自称“鸱夷子皮” 。这位霸越灭吴的智者 , 转而从商 , 被民间尊为“商圣” , 他的故事历来被人称道 。李白的《古风》里写道:“何如鸱夷子 , 散发棹扁舟 。”这里的“鸱夷子” , 就是范蠡 。那么 , “鸱夷”到底是什么?三国时的韦昭说:“鸱夷 , 革囊也 , 或曰生牛皮也 。”就是说 , “鸱夷”是马皮或牛皮做的袋子 。这种袋子主要是用来装酒的 , 是古代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酒囊” , 用时可以盛酒 , 不用时可以收起叠好 , 随身携带 。这种东西直到宋朝还有人使用 , 苏轼曾在诗中写道:“不持两鸱酒 , 肯借一车书?”伍子胥死后就是装在这样的袋子里 , 被扔进江里的 。当然 , 装伍子胥的这个袋子恐怕要比平时装酒的要大上好多了 。范蠡为什么也要自称为“鸱夷子皮”呢?司马贞认为:“以吴王夫差杀子胥而盛以鸱夷 , 今(范蠡)自以为有罪 , 故为号也 。”就是说 , 范蠡自以为罪同子胥 , 所以用“鸱夷子皮”自称 。颜师古则说:“自号鸱夷者 , 言若盛酒之鸱夷 , 多所容受 , 而可卷怀 , 与时张弛也 。鸱夷 , 皮之所为 , 故曰子皮 。”他认为 , “鸱夷子皮”虽然只是普通的酒囊皮子 , 但伸缩自如 , 能屈能伸 , 蕴含了很深的道理 , 范蠡以此为名 , 其实是为了体现他开阔的胸襟 。无论是因为什么 , 这两位名人都有了“鸱夷”这个称号 。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 , 打败楚国 , 又辅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 , 建立霸业;范蠡帮助越王制定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战略 , 使得勾践兴越灭吴、称霸中原 。虽然他们在各自国中的功绩极其相似 , 但两位“鸱夷”的人生结局却截然不同 。由伍子胥和范蠡 , 我又想到了文种 。还记得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有读过这样一句话:“子胥功高吴王忌 , 文种灭吴身首分 。”文种和范蠡齐名 , 也是越国打败吴国的主要谋士和功臣 。《史记》记载 , 范蠡走后 , 写信给文种说:“蜚鸟尽 , 良弓藏;狡兔死 , 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 , 可与共患难 , 不可与共乐 , 子何不去?”文种看了信 , 却没能急流勇退 。后来 , 越王勾践赐给他一把剑 , 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 , 寡人用其三而败吴 , 其四在子 , 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文种只好自杀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