诤臣

诤臣是什么意思?刘安世母亲教导他说的话 , 原文如下:安世仪状魁硕 , 音吐如钟 。初除谏官 , 未拜命 , 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 , 使在言路 。倘居其官 , 须明目张胆 , 以身任责 , 脱有触忤 , 祸且立至 。主上方以孝治天下 , 若以老母辞 , 当可免 。”母曰:“不然 。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 ,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 , 汝幸居此地 , 当捐身以报国恩 。若得罪流放 , 无问远近 , 吾当从汝所之 。” 。原话大致意思是说:我听闻谏议大夫是天下最敢于直言的大臣 。所以“为”字在此处的意思应该是“是” 。个人理解 , 希望对题主有帮助为何明朝有那么多诤臣 , 坚持己见不惜与皇帝对着干 , 清朝则少?清朝毕竟是满族人当皇帝 , 汉族官僚在这个体系里应该是比较边缘化 。随着后期太平天国运动 , 汉族官僚建立军功 , 逐渐掌握更多实权 , 所以后期敢言的汉族清流感觉比较多 。满族官僚应该没有这个当诤臣的传统和文化 。rr这说明两朝皇权的集中度不可同日而语 。造成这种情况有多个原因 , 最主要的就是清朝对士大夫的两波暴力恐吓 。第一波是清初的惨烈屠杀 , 不仅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 还有江阴、广州等地的屠城 , 杀人盈野 , 血流成河;第二波是大规模文字狱 , 最著名的是康熙朝的明史案和雍正朝的吕留良案 。明史案被杀七十余人 , 其中凌迟十四人;吕留良案牵连全家八十余口 , 男年十六以上均斩立决 。同时 , 在具体制度上 , 清朝也强化了皇帝权威 。明朝圣旨需要内阁票拟 , 司礼监披红 , 还要经给事中核查 , 给事中认为诏旨不妥 , 可予以封驳 。未经前述程序直接发出的圣旨为中旨 , 官员有权不执行 。清朝则没有这些制衡皇权的制度 , 严格的说 , 清朝的圣旨都是中旨 , 所谓军机大臣不过是“跪受笔录”的“锁喉之臣” 。在社会层面 , 清朝也限制了士大夫的影响力 。清初一百年曾禁止全国书院 , 而且有清一朝均禁止生员参与政治 。士大夫评议时政的平台和干预地方事务的抓手均受严重制约 。因此 , 明朝士大夫运用其学术能力、舆论影响力、经济实力 , 甚至利用群体事件与皇帝博弈的精彩景象 , 和诤臣强谏的朝堂风采 , 被满清的屠刀及制度锁链一扫而空 。从此 , 清帝不但掌握法统 , 也掌握了道统 , 控制了儒家经义的解释权 , 占据了舆论制高点 , 自此 , 法统和道统合一 , 清帝真正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威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