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射

安市城之战中唐军是否被高句丽大败,李世民眼睛被射瞎有这事吗,有何历史依据?我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整个安市作战,是分为野战和攻城战两部分的,野战(驻跸之战)唐军是打赢了的,而且是完胜,斩首2万,高句丽成建制投降3.68万人;攻城战确实没打好,主要原因是李道宗土山失利 。下面我详细分析一下 。一、野战:驻跸之战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征讨高句丽,一共也就出动了10多万兵力,这里面还有没怎么发挥作用的水路的4万人,因此,真正在辽东与高句丽主力拼杀的,也就陆路的6万人,这6万人,还需要分兵驻守已占领地区,掩护后勤补给线,因此,等当年六月到达安市城的时候,唐太宗能够集中的唐军也就3万人 。而高句丽来了多少人呢?高句丽和靺鞨兵,一共15万人,”高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高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资治通鉴》) 。3万唐军对阵15万高句丽和靺鞨兵,唐军当时处于绝对的劣势 。正常情况下,这仗都不应该打,因为兵力悬殊太大,应该主动撤退才对 。但是,太宗决定要打,既然兵力不占优势,就要用计取之 。太宗让李世勣率1.5万人部署在正面,让长孙无忌率领1.1万人从高句丽驻军的山的北面绕到高句丽背后,太宗亲自率领4000人驻扎在北山,作为预备队 。刚开始,高句丽只发现了李世勣的部队,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李世勣这里,正面发起进攻,等到长孙无忌顺利绕到高句丽背后时,太宗命令擂鼓,唐军前后夹击,高句丽军大败,被斩首2万余级,高句丽军剩余部队被围在山上,无法逃脱,在主将高延寿、高惠真率领下被迫投降,降者3.68万人 。此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还有其他很多物资 。可以说是完胜,这是唐太宗的一个战争杰作 。野战大获全胜,然后太宗就开始进攻安市 。二、攻城战攻城战确实不顺,久攻不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李道宗的土山失利 。原本,太宗命令李道宗在安市城东南角修筑土山,修的比安市城墙还高,李道宗派遣果毅傅伏爱率军驻守土山 。有一天,土山塌了,压在安市城墙上,把城墙也压坏了,出现了缺口,此时,如果李道宗部署得当,唐军完全可以趁机攻入安市城,但是,当时傅伏爱私自离开,李道宗也没有恰当的部署,结果高句丽守军数百人趁机杀出,夺取了土山 。一个绝好的战机,就这么错过了 。按说,李道宗按照唐律是要处死的,但是,太宗回护李道宗,赦免不问,只是杀掉了傅伏爱 。此后,在九月间唐军班师了 。这是李世民对形势的准确判断,辽东严寒之地,九月已经是深秋了,天气已经很冷了 。幸亏是九月就撤军了,要是再迁延一段时间,就要出大事了 。即便是九月撤的军,在十月初一的时候,还是遇到了暴风雪,有士兵因此冻死 。但因为撤退及时,唐军整体得以保全 。三、其他方案讨论在作战期间,李道宗曾提出率军5000人,直趋平壤(战后李靖也表示赞同),后来,高句丽降将高延寿、高惠真也提出,绕过安市城,攻打乌骨城,然后直趋平壤 。听上去都很美好,实际上呢?安市城之所以打不下来,就是因为它比较坚固险要 。而平壤城,是一座更加坚固险要的大城,想依靠闪电出击,快速打下平壤城,无异于痴人说梦 。因为当时李道宗也好、李靖也罢,都没去过平壤,在地图上推演可能是可行的,但是实际上,考虑到平壤城的守备情况,就不可行了 。至于高延寿、高惠真,本来就是降将,居心叵测,他们的话,岂能全信 。后来苏定方、契苾何力龙朔元年(661)讨伐高句丽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检验了李道宗等人的这一作战设想,由契苾何力在辽东陆路进攻,苏定方率军从海路直接进攻平壤城,结果如何呢?苏定方大军顿兵于平壤城下,半年仍未能攻克,最后粮尽而还 。这就充分说明李道宗等人的方案是不可行的 。四、唐太宗是否被射瞎无论唐朝历史,还是半岛的史料,均未记载唐太宗曾被射瞎 。直到高丽学者金富轼编写《三国史记》的时候,仍然没有唐太宗在安市城被射瞎的任何记载,金富轼只是在记录安市之战后,发表了一段议论:则其城主,可谓豪杰非常者矣 。而史失其姓名 ……甚可惜也 。而根据唐朝史料的记载,一直到贞观十九年(645)十二月以前,太宗的身体一直很好 。九月撤退途中,太宗还帮助将士们一起铺路,“上自系薪于马鞘以助役” 。十月,唐太宗听说太子要来迎接,亲自率领骑兵快马前进,“从飞骑三千人驰入临渝关” 。可见,这时候,太宗身体都很好 。太宗是在到达河北定州以后,在十二月间生病的,此时距离安市之战结束,已经差不多3个月了 。以上是我对唐太宗安市之战的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rr诸位看官,这里是陈大舍道古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承蒙青眼,不胜荣幸 。直接说了,唐太宗征高句丽确实是败了,最起码没有嬴;其次也确实在班师回朝的途中染上重病或者负了伤,从此后身体愈发的不好 。但是在安市城被高句丽守将射瞎一只眼就是胡说八道了 。历史整个经过大概是:贞观十九年(645A.D.)二月,唐太宗以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十万人马,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句丽 。但东渡辽水以后,唐军在安巿城(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吃了败仗,简单的说就是江夏王李道宗负责在指挥攻打安市城时由于指挥失误致使唐军的攻城制高点营造的攻城土山反被对方端了——《资治通鉴》中记录的是李道宗派部将傅伏爰守土山,但这人却开小差儿,导致土山失守:“会伏爰私离所部,高丽数百人从城缺出战,遂夺据土山,堑而守之 。上怒,斩伏爰以徇,命诸将攻之,三日不能克 。道宗徒跣诣旗下请罪……”不管是谁的责任,反正结果都一样,就是这座斗大的小城变得越来越难以攻下 。在出兵三个月后,已到阴历九月中旬的辽东开始气候转冷,四周草枯水冻,粮草不继,十万大军难以久留,于是只得下诏班师 。临走前安市城主登上城楼,向唐太宗拜手奉辞,唐太宗则对这位材勇之将赐缣百匹,以嘉其忠勇 。这种中世纪特有浪漫而崇高的骑士精神使现代社会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相形之下不由得自惭形秽 。这个安市城本名叫凤凰城,因为高句丽语“大鸟”读作“安市”;蛇读作为“白岩”,所以安市城、白岩城就是“大鸟城”、“蛇城” 。但是,历史上这位以弹丸之城挡住十万大军的城中守将却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而关于安市城守将射瞎唐太宗一只眼的传说在丽末鲜初还没有普及,虽然丽愍王及辛氏高丽时期的重臣,“丽末四隐”之首牧隐李穑曾经写了一首古风《贞观吟》,诗曰:晋阳公子结豪客,风云壮怀满八极 。赫然一起挥天戈,隋堤杨柳无颜色 。已踵殷周成武功,宜追虞夏敷文德 。持盈守成贵安静,好大喜功多反侧 。三韩箕子不臣地,置之度外疑亦得 。胡为至动金玉武?衔枚自将临东土 。貔貅夜拥鹤野月,旗纛晓湿鸡林雨 。谓是囊中一物而,哪知玄花落白羽 。郑公已死言路塞,可笑丰碑蹶复立 。回头三叫贞观年,天末悲风吹飒飒 。李穑不愧是一代儒宗,写的豪健快壮 。第八联“玄花白羽”之句就是指的“唐太宗中箭眇目”的传说 。但是,这个“典故”从何而来,当时的儒臣大多也都语焉不详 。比如李穑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另一位儒臣金宗直在编撰《青丘风雅》时就说过:“太宗伤目之事,不出史传 。”也就是说此时无论是中原还是韩半岛的正史、逸文中都没有相关记载 。所以金宗直认为“然公(李穑)游学中原,岂有所闻耶?”从这段议论可知“安市城天可汗中箭”的传说在当时的朝鲜是极为冷僻的传说 。而且注意,李穑本贯韩山,金宗直本贯善山 。两地相距不远,分别位于今韩国安东市南和庆州市西 。可知这个传说在韩半岛南部是没有的,所以金宗直就认为这应该是李穑在元朝做官时听见的,换句话说,就是发源于中国 。安东市韩山李氏大山宗家,也就是李穑的故居 。《安市城》唐太宗中箭眇目 。好,到此,故事的源头咱们基本可以肯定,是韩半岛北部甚至辽东地区的“民间传说”,而且一直流传不广 。而且到了这个时候那位智勇双全,既不归顺唐太宗,也不给莫离支泉盖苏文面子的安市城守将却还没有弄清楚是谁 。别急,还得等中国人去普及 。到了万历壬辰平倭之际,有一位明朝将领吴宗道很热心的告诉朝鲜官员,高句丽安市城的守将叫“梁万春”,吴宗道的理论依据是当时的一部历史小说《唐书演义》,书中的结尾部分写到了唐太宗征伐高句丽,在安市城被“绝奴部主帅梁万春”挡住 。从此后安市城守将梁万春的名字就在朝鲜流传了下来 。到了近代,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申采浩以“如果否认民族,那么就没有历史”为由开始了大量不严谨的历史“创作”,纲举目张的把韩半岛的历史概括为“民族抗争的血泪史” 。随即发表诸多跟历史文献不符(包括古朝鲜半岛的历史文献也无记载),也没有确切的考证的“史学著作” 。而“安市城之战”在这位韩版梁启超的发明创造之下就正式的形成了:“安市城守将是梁万春,他射中了唐太宗的一只眼睛,迫使大唐撤军 。唐太宗日后也因此而死……”从金富轼“齐、鲁大臣,史失其名”的惋惜到申采浩“韩信、彭越遍传樵歌巷谣,而茫不知梁万春、崔春命为何国男儿”的愤怒,既表现出了“现代民族主义”对古老东方文明的侵蚀,也证明了失去传统观念庇护的学术将会如何的流于庸俗和荒谬 。“密斯托枪”(鲁迅语)——中韩两国关于安市城之战的影视剧,不由得说一句:所有民族主义者不管分歧多大,在审美品味上都是同病相怜 。【眼射】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