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优选法

从专业上来评价,陈景润,华罗庚,苏步青三人谁的数学成就更大?为什么?从专业领域来说,华罗庚和陈景润是重叠的,相对而言,华罗庚是中国数学之父,陈景润是华的学生,华的成就要高于陈 。另外,陈景润是痴于数学,其它能力低下,实在是不能比 。总体来说,他们属于数论领域,是最纯粹的数学 。苏步青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多维数学模型(四阶)的建立,在空间物理理论研究方面有重大支持,对于中国空间技术进步有巨大贡献 。单就这个领域的微分几何来说,同时代苏步青在世界上不是最顶尖数学家 。因为中国当时的科学基础和环境实在是不乐观,所以苏步青的影响很大 。相对而言,华罗庚的数论走向社会虽然很轰动,但是内容并不稀奇 。就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角度看,苏步青高于华罗庚,陈景润基本上只是数论研究,没有涉足其它领域 。rr不管怎么评,都是华罗庚第一,苏步青第二,陈景润第三 。1、陈景润 。陈景润是福建人,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来到北京四中当老师,却因为“口齿不清”而被“停职养病”,回到厦门大学当助教 。2年后,陈景润发表了《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得到华罗庚教授的“知遇之恩”,先后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工作 。33岁时,陈景润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简称为“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40岁时,他再次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2019年9月,已经逝世23年的陈景润院士,被选为“ 最美奋斗者 ”,表彰了他对数学,尤其是“解析数论”的杰出贡献 。2、苏步青 。苏步青,可能是最懂数学的浙江人 。他的百年生涯从1902年风雨飘摇的清末开始,穿越了20世纪的风风雨雨,直到2003年,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和数学界的传承交替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更是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还是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在国内外享有诸多美誉,“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但是因为华罗庚的一句话,我认为对现在的年轻人更有现实价值和教育意义,所以只能把苏步青老先生放在第2位 。我相信对于华罗庚院士的这句话,苏步青院士肯定也会双手赞成!3、华罗庚 。华罗庚是一位出生在1910年的“民国大师”,祖籍江苏丹阳,从小就喜欢动脑思考问题,常常被小伙伴们称为“罗呆子” 。遗憾的是,因为幼时家贫,读到初中时无力缴纳学费,只能退学帮助父亲经营杂货铺 。如果是现在,一个“寒门学子”当起了个体户做生意,很大概率就放弃读书学习和理想初心,碌碌无为地度过此生吧?但是对待命运和数学题,华罗庚向来都是坚持不懈!他用5年时间自学高中和大学的部分数学课程,尽管中途因为染病落下左腿残疾,但依然受聘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并以《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这一年,他只有20岁 。清华大学教授熊庆来,破格让这位初中毕业生在图书馆工作,只用了3年,华罗庚就自学了英、法、德文、日文共4门外语,并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 。这个年轻人,不但勤学苦读,而且天资聪颖 。23岁,华罗庚成为清华大学助教,第二年成为讲师,然后出国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两年中至少发表了15篇文章,在国际上赢得了美誉 。回国后,27岁的华罗庚就成了清华大学正教授,但是他依然笔耕不辍,仅在1939年至1941年,华罗庚就在云南昆明写成了20多篇论文,还完成了数学专著《对垒素数论》 。在抗战期间,他曾短暂去美国留学,等新中国成立后,立刻迫不及待地毅然回国 。他曾在书信中写道,“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还曾喊出“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豪言壮语,直到现在读来依然令人感到振聋发聩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