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如何更好解释“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含义?这几句话出自《归去来兮辞》,作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其时陶渊明41岁,出任彭泽令 。不久他便厌倦了这种官场生活,仅八十余天就弃官归隐 。全文分“序”和“辞”两部分 。作者在序文中提到的弃官原因有四点: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只是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根本原因 。“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 。”出自《归去来兮辞》中第一段 ,作者迫于生计步入仕途,看穿了官场的污浊,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发现仕途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 。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田园之路 。痛苦之余,作者又庆幸自己陷入泥淖还不算深,还来得及从迷途走出以踏上正确的道路,决计归隐,又有些解脱后的欣喜,因此在后文中写归途时就显得快乐而急切,水陆兼程,归心似箭 。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鸣 。但我们今人不能简单地将它概念化和绝对化,而应该进行深入的理解 。陶渊明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做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官归隐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 。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历经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 。rr这段话出自陶渊明的美文《归去来辞》(节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意思是说,回去啊,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既然自己使心灵受形体的奴役,为什么还失意而独自悲伤!明白过去的事已不可挽回,知道将来的事还可以把握 。实在是走入迷途还不远,认识到今天辞官是正确而过去不对 。小船荡漾着轻快地前进,清风飘飘地吹拂着衣襟,向行人探问前面的道路,恨清晨天色还只是微明 。陶渊明写《归去来辞》,时年41岁,当时已辞去彭泽县令 。文中叙述了他弃官归田时一路上的心情,回家后的生活情趣和感受,表达了作者不愿违心混迹官场,热爱田园隐逸生活的情操 。此文词句精炼,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音节和谐,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千百年来,《归去来辞》一直传诵人口,深受人们广泛的喜爱和高度评价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