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断人初静的上一句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上片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化 。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出补外官,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 。苏轼在任上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但是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在执行新法,有很多的举措操之过急,反而对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影响 。苏轼心中不满,诉诸于笔端,因此激怒新党,说苏轼诽谤朝政,遂将苏轼逮捕下狱,百端罗织罪名,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绘像)幸而宋神宗还算明白,终于释放苏轼出狱,将他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乃量移汝州 。所谓的“量移”,指的是被贬谪的大臣,遇大赦酌情移近安置,并非官复原职 。苏轼在去汝州赴任前,告别黄州父老乡亲,还写下了一首《满庭芳》的词作,词中小序记载这样写道“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满庭芳》的小序写明了苏轼离开黄州的具体时间,根据苏轼达到黄州和离开黄州的时间推算,他在黄州任上待了四年之久 。(苏轼绘像)苏轼在黄州期间,写下了许多的诗文,也谱写了很多词作 。苏轼曾在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写下过一首《卜算子》的词作,是他在寓居黄州定惠院时写下的,这首词中也有一条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另外,苏轼还写有游记文《游定惠院记》,苏轼在《游定惠院记》中写道: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 。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苏轼不仅十分熟悉当地风物,而且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极为融洽,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风味与乡土气息 。(湖北黄冈赤鼻矶,苏轼曾游赤鼻矶,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说明一下,位于黄州的定惠院,是北宋年间的一座有名的古刹,今址在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青砖湖社区内,紧靠黄州古宋城东城遗址旁 。在有的版本里,苏轼的这首词中的小序将定惠院也写作“定慧院”,这其实是同一个地方在不同名字而已 。(苏轼在黄州的书法作品《寒食帖》)《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解读《卜算子》词是苏轼在黄州期间的一首抒怀之作 。上片叙写寓居定慧院时的寂静情况 。原词如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词意图)从以上的相关解读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惠院时所作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度陷入困境,起初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为继,后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苏轼在黄州租地耕种,自食其力,自号“东坡” 。苏轼是乐观旷达的,他率领全家通过耕种来渡过生活难关,生活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但苏轼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苏轼借“缺月”和“孤鸿”等意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不随波逐流的心境 。(一)“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上片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缺月挂疏桐的孤寂清冷的氛围 。这样的一个氛围也为为“幽人”、“孤鸿”这两个意象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漏”指古人用来计时的漏壶,相当于古代的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 。简称“漏”,如我国汉语成语中的“铜壶滴漏”、“漏尽更深”等词语说的就是沙漏或者水漏的计时工作原理 。(古代水漏工作原理图)“漏断”也就意味着时间到了深夜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孤寂的夜晚 。苏轼在另一首同样寓居定惠院的诗作《定惠院月夜偶出》中,曾写道“庙堂无地能尔容,风月在天从我借”,这可以和苏轼的词作《卜算子》互相佐照应,可见苏轼此时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之情 。月亮似乎也知道苏轼的心事似的,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在情境的渲染上是非常高妙的,词人渲染出一种孤高清冷的境界 。(二)“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两句的意思是:定惠院内是一片宁静幽寂,在夜深人静的“漏断”时分,还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呢,自己在月下徘徊的身影就像是一只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词人先是点出一位在月下独自徘徊的“幽人”形象,随即又将“幽人”形象比作“孤鸿”的形象 。“幽人”和“孤鸿”这两个意象互相对应,两者的形象也契合在了一起 。此时苏轼那幽独、寂寞的心境不正像那飞过苍穹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突出幽人的形象,又通过“孤鸿”意象的对应契合,苏轼托物寄怀,借“孤鸿”的形象进一步加深了“幽人”的形象 。词人用虚中写实的手法使“幽人”孤独和寂寞的形象更加具体化 。此时的词境也是景情交融、物我合一 。(三)“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下片承接上片而专写“”孤鸿”,是对“孤鸿”意象的特写,词意是说这个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 。词人托物比兴,借孤鸿衬托,这正是苏轼此时此刻的心情与处境的写照,“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 。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呢?词人身边连几个知心的朋友也没有,知音难觅,内心是孤苦难耐的 。(四)“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两句写孤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词人此处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惊恐、回头、和选择栖息之地的多种描写,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词人此时的情境与孤鸿是何其的相似,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物化、具体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回顾苏轼贬谪黄州的经历,他因为受到诬告入狱,又被贬谪到黄州 。词作最后两句是词人审视自己的处境,神似孤鸿,惊鸿甫定,这两句又托物寄怀,寓意深远 。这首词上片营造的氛围前面说过,这首词的上片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缺月挂疏桐的孤寂清冷的氛围 。这样的氛围离不开词人用意象的烘托 。词作上片出现的意象有“缺月”、“疏桐”、“幽人”、“孤鸿” 。这些意象以其独特丰富的蕴含,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映射出词人内心深处孤独寂寞的情感体验 。第一个意象“缺月”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有多重的表现力,亦或是真挚的情意,亦或是团圆,当然还有思念的 。这首《卜算子》中,“缺月”除了表明时间和营造环境氛围之外,还有其他的寓意,参照苏轼在黄州的处境,其实苏轼被贬谪黄州就是流放,是戴罪之身,加之远离亲友,可以说是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缺月”意象传达出了苏轼身处无以复加的落魄和困顿 。第二个意象“疏桐”“疏桐”在苏词中既是季节的表征,又容易让人产生多重联想 。“疏桐”就是梧桐,别名青桐,在国古典神话故事中经常与凤凰并提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凤凰栖梧桐”的的诗句,如《大雅·卷阿》中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一首《云居寺孤桐》的诗,白居易的诗中,桐树能够高耸入云,是因为其“高意”不已 。诗人表达了要成就非凡的事业,就要有非凡的追求 。在苏轼的这首《卜算子》词中,“疏桐”的意象首先是特定环境氛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寄寓了词人超越尘俗的人生追求 。其次,“疏桐”是“孤鸿”既眷恋渴望又无法驻足的一个所在 。孤鸿原本希望找一枝得以安栖,但结果却是:拣尽寒枝,无枝可依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这是古代读书科举入仕的士大夫阶层的普遍价值观念,苏轼借“疏桐”的意象也无非是表达自己入仕的一片真情 。(苏轼手书·《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三)第三个意象“幽人”“幽人”在古典文学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幽隐之士,一是指幽囚之人 。结合苏轼此时的处境和心态,显然“幽人”的第二个含义更符合苏轼的境况,但也包含第一个含义的神韵 。词中人深夜独自徘徊月下,心神不定 。“幽人”的意象,正透射出苏轼在遭受仕途跌宕、贬谪黄州的真实境况:那就是在彷徨和孤独中又孤高自赏、特立独行的心境 。第四个意象“孤鸿”“孤鸿”是指离群的大雁 。在词作中苏词还赋予这只鸿雁凤凰的品格 。“孤鸿”也是“拣尽寒枝不肯栖”,与凤凰一样有着“良禽择木而栖”的价值观念 。苏轼词中“孤鸿”,尽管飘零失所,惊恐不安,却依然择地而栖,洁身自好 。这个“孤鸿”意象其实正是词人卓尔不群、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小结词作的上片,以“孤鸿”意象为中心,“缺月”、“疏桐”、“幽人”这几个意象相互渲染,共同生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有出尘脱俗的意境 。这首词的境界,也正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所说的那样:“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词,尤其是上片中意象的寄托,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 。词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词作上片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缺月挂疏桐的孤寂清冷的氛围,在多重意象的的烘托下也表达出词人在彷徨和孤独中又孤高自赏、特立独行的心境 。一缕英雄回答完毕,欢迎交流,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吧 。rr引子师友好,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热爱诗词,近日,在“今日头条”发文章40余篇,答问40余个,已有多条问答进入首页,一月之内,已获有4个优质问答,升v进行中 。结合《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品本身来问答楼主的提问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花边曾经看过一个宋词中的故事,大意是这样苏东坡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改革,与他政见不合,议论朝政,于是遭到一些人的打击报复,乌台诗案,最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高尚的人品,出众的才华,不屈的精神让很多人都非常钦佩他,其中也包括一位年仅十六岁的少女 。原来定慧院有位温都监,家里有个女儿颇有姿色,年方十六,虽然已经到了及笄的年纪却不肯嫁人 。其实她的芳心早有所属,她非常喜欢苏东坡的诗词,听说他本人要来,真是喜不自禁,常绯徊于苏轼夜读的窗边,但苏轼有了妻子王闰之,她爱苏轼口难开,以致相思成疾,竟香消玉殁 。苏轼原不知情,得知后深女子执著所感动,写下这首词,缅怀这多情的“幽人” 。故事把这首词当作缠绵徘侧情书来解读,果真如此吗?否也 。解读字面意思且看译文如下:弯弯的残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夜深人静,你看漏壶(古代计时的工具)的水早已滴光了 。反问又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雁般若有若无的身影 。突然(鸿雁)惊起猛回过头来,心有满腔怨恨却无人知晓理解 。挑遍了寒冷的枝头也不肯屈尊栖息,只能夜宿在凄冷的沙洲,忍受寂寞 。赏析上片《卜算子》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天下之大,竟无立锥之地”,连一个遮风挡雨的房子都没有,只能在寺院暂时居住,刚刚经历“乌台诗案”,劫后余生的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的艺术形象以物喻人,流露出孤独寂寞、清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复杂心境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是宋词常见的笔法 。这首诗的上片,描写深夜院中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梧桐”是宋词中常见意象,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梧桐又成了诗人笔下表达孤独忧愁,离情别恨的象征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形象生动地写出离情别绪的孤独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残月”也有伤感的意味,“杨柳岸,晓风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缺”也是人生缺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东坡笔下飞鸿早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飞鸿飘浮不定,不正是自己宦海沉浮的写照吗?大雁宁愿栖息在凄凉的沙洲也不落脚枝头,(这本是大雁的物性使然,生活在芦苇荡沙地,没有大雁会在树上栖息)词人不拘泥科学常识,托物言志,寄托文人清高情怀作 。下片主要写在漏壶水尽,夜深人静时,苏轼从庭院信步走出,抬头一望,月儿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些许清辉,就像是高挂在树枝头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在寂静的深夜那有谁像我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像一只孤单飞过的大雁呢?“幽人”和“孤鸿”,表面一个人和一只鸟,实际上人和鸟合二而一,以人喻鸟,以鸟喻人,两个意象叠加产生艺术张力,这两句,既是实写,又是暗将人、鸟形象的对应,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清高傲岸,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结合创作背景来品位词的况味 。苏轼初到赤壁,很多朋友,为避受牵连,与他划清了界限 。东坡无疑是孤独,把自已对人生的感悟融于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具体描写中,选景叙事和抒情都很言简意丰,含蓄蕴藉,生动传神,从而使“飞鸿”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这首寄托了东坡仕途的失意、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但也有不肯低下头颅的清高,“良禽择木而栖”,既然无良木可栖,那么就甘居沙州,保持一个文人不肯屈就最后的尊严 。此时东坡还没有达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高度,乌台诗案后,初到黄州此时他已开始的饱尝人生的辛酸、无奈,毕竟还没有完成人生华丽转身,只是对自己过去恃才傲物的反省,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远不及在赤壁赋里的探就那么深刻,这只是苏轼迈向东坡的第一步,心里难免还有些憋屈、幽怨、惶恐、纠结,此后的诗词,更多了几何旷达,从赤壁人生如梦的喟叹到临江仙“江海寄余生”,定格为最后“心如不死之灰,身如不系之舟 。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千古一叹 。结论:这首诗上片,用“残月”“疏桐”“更漏”“夜深”“孤鸿”“幽人”等意象,采取蒙大奇手法,营造出一种孤寂、无奈、清高的艺术氛围,同时为下文词人对人生思考感悟作铺垫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