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是什么

新体制雷达是什么雷达?刘永坦院士最伟大的贡献,不仅仅是高频地波雷达,而是成功的把这种雷达移植到军舰上,并且对高中空超低空和隐形飞行器一律通杀 。这个就大大的厉害了 。要知道,如果高频地波雷达只能部署在陆地岛屿上,虽然能全方位覆盖三百公里,毕竟还是探测距离有限,能留给陆地的预警时间不多 。可是现在能分散移植到舰船上,就能够无限前推警戒距离并实现全方位覆盖 。即使是没有预警机的航母舰队,至少也有了三百公里的预警范围,就连贴着海平面突防的反舰导弹和隐形飞机都能精准探测到 。也就是说,水下,有核潜艇保驾护航 。空中,无论是高低空,还是隐形非隐形,三百公里范围全方位严密监控,无一例外 。航母舰队就已经先立于不败之地了,如果在三百公里以外再依次分散部署装备此雷达的舰队,那航母舰队简直就是天下无敌的存在了 。rr新体制雷达为中国万里海防装上了“火眼金睛”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民日报客户端介绍刘永坦的主要成就是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的奠基人、引领者,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率领团队全面自主创新,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工程应用中发挥重要的 。刘永坦院士是这样评价新体制雷达的,这款雷达不仅能够“看”得更远,还能有效排除杂波干扰,发现超低空目标,对于对海远程预警来说至关重要 。依靠传统雷达,我国海域可监控可预警范围不足20%,有了新体制雷达,则实现了全覆盖 。什么是新体制雷达?就是高频地波雷达 。高频地波雷达(HF Surface Wave Radar,简称HFSWR)作为一种新兴的海洋监测技术,具有超视距、大范围、全天候以及低成本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能实现对各国专属经济区(EEZ)监测进行有效监测的高科技手段 。各临海发达国家均进行了研发投入,并实施了多年的对比验证和应用示范 。高频地波雷达利用短波(3~30MHz)在导电海洋表面绕射传播衰减小的特点,采用垂直极化天线辐射电波,能超视距探测海平面视线以下出现的舰船、飞机、冰山和导弹等运动目标,作用距离可达300公里以上 。同时,高频地波雷达利用海洋表面对高频电磁波的一阶散射和二阶散射机制,可以从雷达回波中提取风场、浪场、流场等海况信息,实现对海洋环境大范围、高精度和全天候的实时监测 。高频地波雷达拥有四个独特的特点:其一、拥有超远的测距能力(300-400公里);其二、拥有超前的反隐身能力;其三、可有效地监控低空突防能力;其四、具有抵御反辐射导弹的能力 。所以各国都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和俄罗斯也研制了比较先进的高频地波雷达,用于海上低空目标、舰船的探测,其中俄罗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第一代高频地波雷达系统,90年代初装备部队,它的探测距离可以超过200公里,用于对海探测,稍后俄罗斯又研制了第二代高频地波雷达,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采用了更大功率的发射机,发射功率可以达到60KW,采用数字波束成形技术,可以进行空间干扰对消,其探测距离提高到300公里 。40年磨一剑打造中国海防“火眼金睛”1981年的金秋,英国进修结束后的刘永坦立刻起程回国 。此刻,他的心中已萌生出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新体制雷达被俄罗斯人称为“21世纪的雷达” 。当今世界的千余种雷达中,新体制雷达不仅代表着现代雷达的一个发展趋势,而且对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也都有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曾经对这种新体制雷达进行过突击性的会战攻关,但由于难度太大、国外实行技术封锁等诸多因素,最终未获成果 。除了基本理论和思路外,刘永坦根本找不到多少资料,更没有相关的技术可供借鉴 。对此,当时有人说,大的研究院所尚且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能力,更别说一所大学了;还有人说,这样的研究风险太大、周期太长,很可能把时间和精力都搭进去了却一事无成……但是刘永坦不改初衷 。1982年初春,刘永坦专程赶赴北京,向当时的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领导汇报,详实地介绍了当时发达国家新体制雷达发展的动态,并畅谈了自己的大胆设想 。预研部门的领导听得十分认真,当场拍板支持刘永坦的设想,希望他迅速组织科技攻关力量,早日把新体制雷达研制出来 。得到支持后,刘永坦立即进行了细致的策划和准备 。他根据当时世界上雷达的最新技术信息,运用自己在国外取得的科研新成果,采用了独特的信号与数字处理技术,提出研制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方案 。经过10个月的连续奋战后,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诞生了 。1983年夏,原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召开方案评审会,对这份新体制雷达方案报告做详细评审 。专题会开了整整4天,最后与会专家们一致表决通过该报告 。有两位与会的知名老专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已经多年没有看到过如此详细的论证报告了!”这是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具有开拓性的攻坚战 。接下来的战斗更加艰苦卓绝,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刘永坦主持的航天部预研项目“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获得硕果,许多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中国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 。1986年7月,航天工业部在哈工大举行了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成果鉴定会 。50多位专家认真审查、讨论和评议,一致认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用两年多的时间在技术攻关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掌握了新体制雷达的主要关键技术,某些单项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列 。由于主要关键技术已经突破,证明原定方案是可行的,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完善雷达系统设计并建立实验站的条件 。”从此,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1990年建成中国首座高频地波雷达实验站刘永坦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预研使命,完全可以结题报奖了 。但是,他认为仅仅“纸上谈兵”是不够的,国家真正需要的是进一步建立有实际意义的雷达实验站 。1986年,刘永坦开始主持“新体制雷达研究”,为研制成完整的雷达系统而奋力拼搏 。1989年,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建成 。1990年4月,雷达站完成了整机调试 。1990年10月,国家多个部门联合举行的鉴定会宣布:“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0年我国在威海建成首座高频地波超视距试验站 。逐步实现了成功跟踪超视距外的舰船和飞机等目标 。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舰载地波雷达的试验工作,成功探测到上百公里外的船舶,为国产地波超视距雷达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成果虽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但刘永坦觉得这还远远不够,他认为这些成果倘若不能变成真正的应用,那无疑就像是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好看却不中用,这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损失 。“一定要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真正的应用 。”面对人生的又一次重要抉择,刘永坦再一次做出了为大义舍小利的决定 。这一次,他知道不止需要8年 。随后发生的事情,让刘永坦“意外”地深深感动了一回 。在得知他的决定之后,团队成员竟然全部义无反顾地做出了全力支持的决定 。新体制雷达项目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 。它对国家、学校和专业都意义重大,我们压力很大,但必须做好 。”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哈工大作为总体单位承担研制工作,这在国内高校中还是首次 。大家深知,面前是一条只能进不能退的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继续提高雷达性能的要求,又是10余年的艰辛努力和刻苦攻关,刘永坦和他的团队又一次圆满完成了任务 。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实际应用刘永坦为之不懈奋斗的新体制雷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对长期以来困扰雷达的诸多威胁提供了有效的对抗技术措施,而且比其他技术造价低,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