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史氏

《聊斋志异》文章,每一篇结尾,都提到异史氏,请问异史氏是谁?这个问题真正是一个唯一答案的题目:异史氏是即《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自称 。就象在头条中有的作者在作品中自称网名有点类似 。那蒲松龄为什么在《聊斋志异》中自称“异史氏”这里的确有点讲究 。《聊斋志异》从书名中的“志异”,表明《聊斋志异》是一本专门用来记述怪异方面的书,志的意思就是:“记述、记载”的意思,比如地方志就是“记述、记载” “一地自然与社会”;时间范围是“历史和现状”;性质是“资料性著述” 。所以:“异史氏”的意思就是专编怪异史志的人 。在文前或文后用“自称加曰”这也是古人写作的一种习惯,比如“予曰”,“王子曰”,太史公曰”等 。用这种方式来发表个人的看法、观点等等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这是清康熙年间刑部尚书王士祯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赠诗 。这首诗恰好能诠释“异史氏”的涵义了 。有件事要说明一下《聊斋志异》文章,并不是每一篇结尾都提到“异史氏” 。只有部分文章有蒲松龄的自我议论,凡有自我议论的地方都有“异史氏曰” 。rr《聊斋志异》的内容,蒲松龄标明全是听来的,传说他自备茶水招待路人,你讲我记,整理之后加“异史氏曰” 。所谓“异史氏”是蒲松龄给自己的1个称呼,通常《聊斋志异》每篇文章的结尾处,蒲松龄都会用异史氏身份稍加评论,发出一点警示之言 。不过,读者一般不领情,大道理跟故事比起来,容易被忽略 。“异史氏”曰了些什么,我们常常不知道,但记住了故事,就像购物的人,他们看的是货色,吆喝是不大听的 。为什么要用“异史氏”,这个称呼有什么说法吗?还真有那么些来历……古代的作家(不包括诗词歌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强调原创,像明末清初的李渔;另一类强调“述而不作”,蒲松龄就属于此 。“述而不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以非个人化的文学提供者姿势出现 。你看“异史氏曰”,是不是会想起“太史公曰”……司马迁的“述而不作”会更明显一些,他大量引用当时的皇家藏书的典籍,甚至《史记》里存在不少重复的文字 。班固的《汉书》也差不多,存在很多相同的文字片段,这些文字在其他著作里也能看到 。换言之,传统作家们不认为自己的文章是自己“作”,而更加肯定的是“述”的价值,或者说是传统的继承 。只不过,随着文学的发展,以后的文学作品,可看性在不断增强 。尽管如此,到了蒲松龄这里,他还是希望读者能够理解,他仅仅是记录从他处获得的材料 。实际上,蒲松龄的文字简洁,力避明代的雕琢之风,将俗话、白话融入文章之中,有着大胆的创新性 。清代写鬼怪故事害有2本书,一本是大才子袁枚的《子不语》,一本是大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特别强调3个字“大才子”,可惜你发现这2个人的书,跟《聊斋志异》一对比,完全不是1个档次 。码了诸多字,有必要再总结回复答案:《聊斋志异》里的“异史氏”,就是蒲松龄本人,“异史氏”就像“太史公”一般,用来给文章的点评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