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BB

在九十年代,有固定电话和大哥大,BB机是不是多余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距如今已近30个春秋了 。这差不多有了俗话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个沧桑味儿了 。固定电话、大哥大、BP机并行,似乎令没那个年代经历的人不可理喻:不是多余的么!是的,今人论起来,也确实累赘,但具体回溯到那个尚无手机(便携的,数字化的)年代,设身处地看那时的情形,却并非如此 。那个年代刚刚兴起改革开放,通讯电子化从研发生产到销售与运用到日常生活,都才起步 。那时还有很多家庭没安装固定电话,拥有一部“大哥大”的人就如凤毛麟角 。本人那时在一个县直机关里负一点小责,因下乡检查工作和到上边开会时需要与机关保持联系,便与班子成员一起被配置了传呼机 。先是数字机,后来升级为中文机 。但整个局机关并无一部“大哥大”,包括所有机关干部也无一人私家拥有“大哥大” 。BP机功能有限,只能被传呼和呼叫别人 。接到传呼后,需就近找固定电话回拨对方 。那时我曾对持有BP机者有个形象比喻:耳朵上竖起了一根天线,随时随地接收呼叫指令,再找电话回拨过去听详情 。升级为中文BP机后,功能有所扩大 。对方呼叫时可用中文扼要留言,接到呼叫者也可用中文回复 。这相当于后来手机的“短消息”功能,只是字数限制得更少,10个还是10几个字以内,我忘了 。总之,固定电话、“大哥大”、BP机并行的九十年代,其实大多数人并未同时拥有“三机” 。即便极少数有条件拥有者,一般来说也不显得多余,因为这三样东西各有各的局限,有必要互为补充 。比如“大哥大”携带不便、费用极高,且受“空中”网络局限,多数情况下“彰显身份”的意味更浓 。而BP机与固定电话,倒可提供实实在在的方便,一个“固定”着,一个“移动”着,互相依存,互为补充 。rr《各尽所能》 。九十年代,我的办公室里和我的家里都装有固定电话的 。固定电话最不的优势,是永不停止工作的 。因为它是永不停电的 。如果配上一个带录音机功能的传真机的话,那么它和世界上的联系,是永远处于热线状态了 。我们有个大哥大,价值2??万左右,也是一机难求了 。但是大哥大是一个新生的通讯工具,它受制于网站,也受制于大哥大的供电 。所以大哥大在在当地当时的情况下,有时候真的还是个摆设 。BB机就是一个补充 。最早的BB机站在上海锦江台,第一代的BB机只是供上海的国企的厂长使用的 。BB机早期的是数字机,提供一个回电号码 。中文机是可以把自己的诉求写在中文机,便于沟通 。随着社会的进步,BB机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大哥大模拟机已经淘汰了,手机已经普及到了极致了 。人手一机或者几机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老太太老爷爷们把手机的音乐声势开得震天响,可以跳广场舞啊!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