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故事作文500字

三顾茅庐的故事作文不超过200字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三顾茅庐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 。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古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茅庐对》语文作文:三顾茅庐之后的故事200字左右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是怎样的?《三国演义》里许多故事不靠谱,但三顾茅庐的事恐怕是真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当时刘备驻屯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 。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③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④三往,乃见 。《三国志》说得很清楚,就是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想让徐庶叫上诸葛亮一起来,但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大才,不能随随便便呼来呼去,必须亲自前往去请才行 。这里没有说,司马徽提前为卧龙凤雏做过广告 。刘备也很听话,因为实在是想办大事,需要高明的人指点 。于是,就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掐指一算,不好,有个大耳朵的人要来找麻烦,赶紧溜 。因而,刘备第一次拜访没见着 。这个事哪,诸葛亮会不会算,不好说 。突然大老远来拜访,见不着也是常事 。刘备也不傻,见不着人,但总会留下一句话吧 。比如,说过几天一定再来拜访 。出于礼节,诸葛亮应该回访才是,可诸葛亮没有哦 。唯一的解释,就是诸葛亮不乐于去掺和,但也不好拒绝,最人性的做法那就是回避 。刘备二顾茅庐,还是没有见到,因为诸葛亮不想见嘛 。但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哦,三顾茅庐的时候,再不朝面就说不过去了 。否则就是,刘备再也不会来了;将来有一天诸葛亮落到刘备手里,将会很难看;架子太大,以后谁也不会再来拜访了 。归根结底,诸葛亮还是想出来做事 。至于说被感动,这不是没有一点成分在里面 。但诸葛亮出山,主要还是理性的选择,而不仅仅是情感的选择 。有人说,“三”在古文里是多的意思,不具体指明就是三次 。但两次及两次一下没有说三的,起码是三次以上 。陈寿是蜀汉时期官吏,尽管《三国志》成书于西晋,但诸葛亮的名望还没有凌驾于刘备之上 。绝不会故意说刘备多次拜访,诸葛亮就是不朝面的意思 。有说法是,诸葛亮曾经拜访过刘备,这也不矛盾 。刘备提出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恢复回去考虑考虑,这是常理 。得不到诸葛亮的回复,刘备再次上门请教也是可能的事 。因而,三顾茅庐恐怕是真的,确有其事 。具体怎样一个细节,可以去看演义,也可以自己琢磨,史书没有交代的很细致,也就不好多说了 。rr历史上三顾茅庐确有其事,但是却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和《三国演义》是一致的,即刘备三顾诸葛亮,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如是记载: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而第二个版本则比较让大家出乎意料了,那就是三顾茅庐实际上是诸葛亮主动拜访的刘备,出自对《诸葛亮传》注引的《魏略》中的内容: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 。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 。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 。”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 。”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所以,史书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相左的观点,当然了,肯定只有一个版本是真的,所以《魏略》和《三国志》必然有一个是假的 。至于谁是假的,我认为可以通过分析一下当时刘邦和诸葛亮两个人的处境,到底谁更需要谁多一点,那么自然,需要者肯定要“三顾”被需要者 。首先说说刘备,投靠在刘表的麾下,其实是很尴尬的一个局面 。刘表非常需要刘备这支兵马来壮大自己的实力,但又忌惮他的能力强于自己,所以虽表面上非常友善,但却处处提防刘备的行动 。在这样的处境下,刘备要么冒着风险继续单干,要么就找机会融入到荆州势力之中,这就需要本土的人士的支持 。而诸葛亮无疑是最佳人选,拿他卓越的才能暂且不提,且看看诸葛亮的身份 。诸葛亮娶妻黄氏,黄氏的父亲是荆州名士黄承彦,而母亲则是刘表的夫人蔡氏的姐姐,而荆州本土实力派蔡琩,则是诸葛亮丈母娘的兄弟 。诸葛亮本人才学出众,且有司马徽、徐庶等人的力荐,再加上有这么一层关系荆州本土的关系,是身处逆境中的刘备梦寐以求的人才 。反过来看诸葛亮,似乎诉求并没有那么强烈,至少没有非刘备不跟的地步,那么,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荆州虽然名士辈出,但身为荆州之主的刘表却并不重视,甚至有些蔑视,比如刘表曾经这么评价名满天下的司马徽:世间人为妄语,此只小书生耳,其智而能愚者皆类 。诸葛亮当然名气不如司马徽,那么刘表可能更加轻视了,否则有如此亲戚关系,却未曾招诸葛亮入幕,可以证明这一点 。所以,诸葛亮住在荆州,也希望能有机会遇到一个能力更强,志向更远大的明主辅佐,所以诸葛亮也是非常需要遇到刘备这样的明主来施展自己才学的 。综上所述,两个版本的“三顾茅庐”,明离子认为,都有可能,但是还是刘备三顾诸葛亮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