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自发缓解后如何预防预后 膜性肾病如何鉴别诊断( 二 )


其免疫发病机制可能是:肿瘤相关抗原刺激宿主产生抗肿瘤抗体 , 抗原与抗体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肿瘤病人免疫监视功能缺陷 , 当接触某种抗原时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从而导致肾脏损害 。
有报道肾病综合征常在肿瘤确诊前12~18个月出现 , 对老年人发生肾病综合征的尤需警惕肿瘤的可能 。
3.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膜性肾病 , 多见于男性儿童 。在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0.1%~1.0%的欧美国家膜性肾病患儿血清中的检出率为20%~64% , 而在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为2%~20%的亚洲可高达80%~100% 。
丙肝病毒感染多并发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但近年并发膜性肾病亦有报道丙肝病毒并发膜性肾病者多无冷球蛋白血症 , 补体成分水平正常 , 类风湿因子阴性 。这些指标均与丙肝合并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不同 。
4.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复发 肾移植后本病的复发率约为10% , 通常术后1周到25个月出现蛋白尿 , 受者往往出现严重的肾病综合征 , 并在6个月~10年间丧失移植肾 , 增加类固醇剂量多无效 。
5.药物所致膜性肾病 有机金、汞、D-青霉胺、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非固醇类消炎药物有引起膜性肾病的报道应注意用药史 , 及时停药可能使病情缓解 。早期膜性肾病常易被漏诊、误诊 , 故常规电镜和免疫荧光检查有助诊断 。
三、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哪些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大部分病人诊断时已超过30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发病年龄高峰为30~40岁和50~60岁两个年龄段 。膜性肾病大多缓慢起病一般无前驱上呼吸道感染史 。少数病人呈无症状性蛋白尿 , 多数病人(70%~80%)有大量蛋白尿 , 表现为肾病综合征MN潜伏期一般为几周至几个月 , 其间肾小球上皮下沉积物逐步形成但尿蛋白排泄量增多尚未达到足以形成临床症状、引起病人注意的程度80%的病人以水肿为首发症状 , 20%因蛋白尿就诊 。特发性膜性肾病尿蛋白排出量通常为每天5~10g , 亦可高达20g/d , 多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健康搜索尿蛋白的量因每天蛋白质摄入、体位、活动量、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同而波动很大 。一般无肉眼血尿 , 50%成人和大多数儿童出现镜下血尿 。与许多急性感染后肾炎不同 , 本病初期多无高血压但随着疾病发展30%~50%病人出现血压升高 。早期肾功能多正常起病数周至数月因肾小球滤过下降、间质病变等因素可逐渐出现肾功能不全及尿毒症 。本病易合并肾静脉血栓形成 , 中国发生率可达40%诱发因素包括血清白蛋白过低(<2.0~2.5g/dl)、强力过度利尿、长期卧床等 。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有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脂尿 。通常血清C3、C4和其他补体成分水平正常且无循环免疫复合物 。在MN活动期尿中C5b-9颗明显升高 。为排除继发病因 , 需要进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狼疮性肾炎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和肿瘤指标等免疫学的检测 。
四、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虽然对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了解不多 , 但多数学者同意免疫损伤是其发病的基本机制 。认为膜性肾病
是一种针对正常肾小球上皮细胞膜上的抗原成分产生的自体抗体介导的肾小球损害 , 免疫复合物由上皮细胞膜上脱落到基底膜的上皮细胞形成典型的免疫复合物沉着 。沉着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 , 在此产生 。补体膜攻击复合物引起蛋白尿 , 病变过程中激活的细胞因子导致基底膜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引起基底膜增厚 , 使病变进一步发展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点: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