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属于哪一类体例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属于哪一类的史书体例?《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 , 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编年史 , 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伟大成果 。宋代君主为了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 非常重视史书的编写工作 。但是 , 当时没有一部通贯古今、合乎要求的通史著作 。《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 , 读完一遍 , 很费时间和精力 , 而且不容易掌握线索及要领 。司马光有鉴及此 , 他立志要编写一部简明扼要的通史 , 把有关国家盛衰、民生休戚的一此大事都编写进来 , 对于“善可为法 , 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更加注意网罗 。1066年 , 司马光将自己编写的从战国到秦二世的《通志》八卷进呈英宗 , 得到赞誉和鼓励 , 并命设置书局把这一工作继续做下去 。司马光在皇帝的支持下秉皇帝的旨意 , 经过十九年的苦心孤诣 , 编年史完成 。神宗看后极为欣赏 , 以其书“博而得其要 , 简而周于事” , 特命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 , 字君实 , 陕州夏县人 。他写《资治通鉴》的主要助手有刘攽、刘恕和范祖禹 。刘攽负责两汉部分 , 刘恕起草魏晋南北朝及五代十国史事 , 唐代的历史由范祖禹执笔 。这三人皆精通史事是当时著名的史学家 , 刘攽的《东汉刊误》 , 颇受好评 。刘恕对魏晋以后事 , 考证差谬 , 最为精详 , 著有《五代十国纪年》及《通鉴外纪》 。范祖禹著《唐鉴》十二卷 , 被尊为鉴公 。他们在《资治通鉴》的编写过程中 , 分工合作 , 配合默契 。先由司马光写出提纲 , 不仅有总提纲 , 而且还有每年的提纲 , 尤其对重要年代的提纲抓得很紧 。他的助手根据提纲排比材料 , 以年月日为“丛目” , 再将编入的材料逐条进行修订整理而写成“长编” , 原则是“宁失于繁 , 无失于略” 。最后由司马光修订润色定稿 。范祖禹写的《唐纪》六百卷 , 经司马光删定为八十卷 , 删繁就简 , 言必有据 , 文字精炼 , 条理清晰 , 功力极深 。其残余文稿留存洛阳的 , 尚堆满了两屋 , 有人查阅其中数百卷 , 未发现一字草书 。司马光把自己宝贵的精力都投入到这部书的编写工作 , 他在进书表上说:“臣之精力 , 尽于此书 。”担任这部书的文字检阅的 , 是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60年的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 , 从战国到五代的兴盛衰落 , 按年编次 , 根据史事的发生、发展、了结的过程 , 分先后层次叙述 , 时间概念非常清晰 。特别是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事 , 头绪纷繁 , 以时间先后为序 , 年经国纬 , 就显得井井有条了 。《通鉴》取材范围极广 , 举凡正史、杂史、笔记、小说 , 无不“左右采获 , 错综铨次” , 采用杂史三百余家 。宋朝在龙图阁、天章阁、三馆 。所收藏的一些珍贵图书 , 经特许皆可借阅 , 还借阅了很多私人藏书 。搜集的史料很多 , 所谓“简牍盈积 , 浩如烟海” 。由于参考资料极其丰富 , 往往一件事用三四处材料综合写成 , 内容充实 , 天文地理、礼乐历数 , 无不详备 。在思想论点中 , 书中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思想和主张 , 如选贤任能、信赏必罚 , 反对阴阳术数及迷信鬼神等 。这些是构成其为历史名著的因素 。rr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