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前一句是什么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前一句是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上一句是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前一句是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上一句是什么1、上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2、出自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3、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 , 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 , 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上一句是什么呀“劝君更近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寓意是什么?谢邀 。这句诗实在是太有名了 。千百年来只要是送人往西走 , 基本上就会借用王维的这句诗来劝酒 。故人难再遇 , 古时不像咱们现在 , 随时可以视频电话联系 , 一旦出了远门 , 可能就真的再也无法相见了 。所以 , 伤离别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一大类 , 王维的这两句实在是好 , 故得以千年流传 。唐诗字面直白 , 朗朗上口 , 但是意在言外 , 让人感动 。我们来看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首先照例来看平仄 。“渭城朝雨浥轻尘” , “中平中仄仄平平” , 正格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 推导出全诗平仄关系: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浥”、“客”、“色”、“一”、“出”为入声字 , 仄声入韵 , 我们会发现整首诗平仄不合 。实际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合)仄平仄仄仄平仄 , (出)平仄平平平仄平 。明显二三句失黏 , 因为当时格律体刚刚形成 , 各种古绝形式的诗歌还是在大量创作 , 并没有像科举考场上那么规范 , 所以后来统称这种二三句失黏的绝句为“折腰体” 。但是我们要看到 , 一二句相对 , 三四句相对都没有问题 , 还是保证了诗句在平仄上的抑扬顿挫 , 互相呼应 。仅有二三句失黏 , 才能称为七绝折腰 。硬要把折腰体看做古绝也没问题 。这是个人认知的问题 , 不强求统一 。我们来看内容 。先看诗题 。《送元二使安西》 , 这就讲得比较明白了 , 这是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 , 现在的新疆库车县 。渭城在哪儿呢?就是如今西安咸阳地区 , 离长安大概三四十里地 , 骑马估计也就大半个时辰 。元二从都城受命出发 , 王维自然也是从长安相送 , 一路送到了渭城 , 证明两人感情确实深厚 。而出了渭城 , 就不能再送了 。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 , 飞快地交代了时间、地点、气象、环境 。这是绝句和律诗的区别 , 字数太少 , 一个都不能浪费 。渭城清晨的小雨打湿了原本飞扬的尘土 , 空气清新 , 马道干干净净 。第二句承接首句 , 继续写景并深化 。“客舍青青柳色新” , 显然送行和出行的人都在渭城休息了一晚上 , 所以出门就看到旅店周围脆嫩一新的柳树 。客舍 , 柳树点明了这是送行 。自古折柳送离别 , 是长久以来中国文化中的固有意象 。“柳色新”又点出了春天 。这两句明写春景 , 暗寓离别 。十四个字包含了无数信息 , 却又清新隽永 , 不显繁杂 。绝句的三四句要荡开另写 , 不能再写景色 。这个时候一般就会写设宴饯别 , 举杯痛饮 , 殷勤话别 , 以及依依不舍 , 瞩目遥望直到背影消失 。但是王维没有这样写 , 他把那些过程全部省掉了 , 而是直接截取了最后一轮敬酒的画面:“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弟 , 再喝这最后一杯酒吧 , 你这一走 , 西出阳关 , 就再也见不到我了 。其实王维很多作品都是这样 , 像我们以前赏析过的《山中送别》 , 根本就放弃送别场景不写 , 直接写“山中相送罢 , 日暮掩柴扉” , 这是一个极简套路 , 却深刻动人 。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纵向发现出诗人的写作方法 , 就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作品 。注意这里“故人”并不是泛指老朋友 , 而是特指诗人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当时大唐的兵马政策 , 元二即使到了安西都护府 , 也不是一个人在奋战 。唐朝由于军功是年轻人上升的最好机会 , 所以大批年轻文人加入了军队为国效力 , 在都护府、军营驻扎地从内地轮调、出使的人是很多的 , 而且一般都互相认识 。岑参就曾经有诗:“河西幕中多故人 , 故人别来三五春” 。“故人”也不会是指元二 , 送别吟诗不会发这种不吉利的诗谶 , 只会祝贺凯旋以壮行 。所以 , 可能是王维感觉到自己年迈 , 元二这一走不知几年才能凯旋 , 自己还能不能等到再相见 。而在历史上 , 确实是在送别元二后不到六年 , 王维就去世了 。他有没有再见到元二不清楚 , 但是我们大致把他作品理解清楚 , 才不负如此天涯送别绝唱 。这两句实在是太经典 , 以至于折腰体——折就折了 , 丝毫不影响这首作品的地位 。一家之言 , 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 , 谢谢 。rr《阳关三叠》是中国十大古琴名曲之一 , 艳称今古 。惜别之意悠长不露 , 相传至音节最高者 , 倚笛亦为之裂 。而此曲便是依摩诘的这首《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格律上 , 此七言绝句二、三句失粘 , 谓之“折腰体” 。我曾试以换序、换字等方法使其粘连 , 但均觉逊色 。想来精通音律的摩诘 , 为此诗转、结两句 , 也是宁失粘 , 不失意 。重律而不唯律也 。起承两句将行尘、折柳甚为巧妙地藏于画中 , 为转承句做足铺垫 。而转结两句实由南朝沈约的《别范安成》诗句“莫言一杯酒 , 明日难重持”化出 , 但用笔更为曲折 , 也更真挚感人 。之所以这么说 , 是因为摩诘在此诗中 , 并非直接抒发自己的惜别之情 , 而是将离别的伤感 , 透过对友人的关心和体贴反衬出来 , 语浅味深 , 声情沁骨 。《王孟诗评》曰:“更万首绝句 , 亦无复近 , 古今第一矣 。”《唐风定》曰: “风韵超凡 , 声情刺骨 , 自尔百代如新 , 更无继者 。”“送别”是近体诗词一个很常见的主题 , 其运笔基本上都是以此诗为模 , 先写别景 , 再写别情 , 但均难出其右 。而我心目中觉得能一比的也唯高适句:“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