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手脚冰凉长冻疮的护理 预防冻疮的常见技巧


冬天手脚冰凉长冻疮的护理 预防冻疮的常见技巧

文章插图
一、冬天手脚冰凉长冻疮怎么办最好如果冻疮已发生,应及时处理 。早期冻疮可用热水复温法,即将患处浸入38~42℃的热水中,每日3次,每次半小时,使受冻部位温度尽快恢复到正常皮肤的温度,以皮肤出现红色为宜,不便浸泡的部位可局部热敷 。还可用1%、2%碘酒、松节油及冻疮膏等外涂 。得了冻疮不要用热水烫,也不要用火烤 。没破溃的冻疮白天可用冻疮膏或喜辽妥软膏外涂,每日l~2次;晚间使用中药(桂枝、红花、附子、荆芥、紫苏叶、干姜各20克加水3000毫升,煮沸后放至温热时)药液浸洗和药渣揉搓冻伤部位15分钟,每晚一次,连续使用2周为一个疗程,对反复复发的冻疮有良效,本法可以在初冬冻疮首次复发时开始使用,配合日常生活的保暖、饮食、运动、药物(如烟酸)调理,多数轻度的冻疮可以在1~2年内彻底治愈而不再复发 。
如果冻疮已破溃,用双氧水洗净后,处敷抗菌素软膏,如四环素、新霉素、鱼石脂软膏等,均可起到治疗冻疮的作用 。冻疮己破溃的应去医院求治,对于反复不愈的冻疮同时伴有关节疼痛等症状时提示可能有其他疾病如冷球蛋白血症、雷诺氏病等的可能,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
二、长冻疮的常见原因系机体对寒冷发生的异常反应 。冻疮是寒冬或初春季节时由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 。好发生在肢体的末梢和暴露的部位,如手、足、鼻尖、耳边、耳垂和面颊部 。现代医学认为冻疮是因为患者的皮肤耐寒性差,加上寒冷的侵袭,使末梢的皮肤血管收缩或发生痉挛,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得氧和营养不足而发生的组织损伤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阳气不足,外感寒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而发病 。
众所周知,手脚和耳廓是人体血液循环的末梢部分,亦是冻疮的好发部位 。深秋以后,气温突然降低,末梢血管内的血流也随即变得缓慢 。当温度低于10摄氏度时,上述部位的皮下小动脉遇冷收缩,静脉回流不畅,从而发生冻疮 。也有部分患者是因为血管先天性变异、血管狭窄导致血流不畅而诱发冻疮的 。因此,预防冻疮应针对其发病机理,提前采取措施,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  
三、长冻疮的中医理论在中医学上来说,由于冻疮患者大多体质阳虚,故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脉络,久而久之肌肤便会失去养分,导致阴寒久伏于脉络,因此,冻疮会反复发生 。而在夏季治疗冻疮,正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曾提出“春夏养阳”治疗法则 。根据中医阴阳四时消长变化论,人体阳气春夏多生发而旺盛,秋冬多收敛而衰弱,这是人与自然相应的结果 。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如冻疮得以恢复 。
肾阳虚者,可受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使人体阳气在夏季处于节律变化的高峰,体内凝寒之气,因此有易除易解可能,加之夏季皮肤毛孔容易扩张,如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反之,在冬季人体处于阳气年节律变化的低谷值,即使补之,疗效亦难尽如人意 。李斌医师表示,由此可见,冬病夏治法基本思想是: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之势,体内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乘其势而治之,以求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治疗目的 。另一方面可使温阳之气内存,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