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于术数

《素问》养生篇“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何意?“阴阳”为道而法之,“数术”为德而和之,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 。“阴阳”“数术”学说,是伟大的应用哲学,博大精深,既是自然世界观的渊源、结构和组合哲学,又是社会价值观的渊源、结构和组合哲学,更是个性人生观的渊源、结构和组合 。“阴阳”“数术”是理性与个性的高度融合体,是理性与个性完美共同运动的应用哲学 。“心性”是主体,“精神”是能量,“身体”是平台与工具,三者依“阴阳”而命,依“数术”而运,命运既是轨迹又是艺术创新 。“法”是顺畅的方法论,“和”是幸福的目标论,这就是命运,这就是人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讲唯,也不信唯,本没有“唯物”“唯心”之说,更不会有“唯物”“唯心”之争 。严格地说“唯物”“唯心”是政治概念,而非哲学概念 。(蒋荣清,2019.11.13)rr前文所述,古人研究阴阳之道,发明了各种方法来认识并应用它,天文、地理、节气、音乐等等,人类文明由此开端 。精通这些方法的人,今天我们称为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或音乐学家 。而在古代,这些人可能懂得很多,掌握了很多方法和技术,统称“方技”或“法术”,而这些人就被称为“方士”或者“术士” 。比如诸葛亮表面只是个谋士,但他还会夜观天象,借得东风,排设八阵图,设计木马流牛等等 。历史上,士大夫是贵族阶级,士可杀、不可辱,由此可见能被称为“士”的人地位都挺高,与今日贬称的“江湖术士”不同 。所以岐伯讲“和于术数”,里面蕴含着很深的含义 。应该是先有术,后有数,术是实用的、具体的,数是抽象的、理论的 。所以先从术讲起 。上古之人,主要生活在群山环绕的地带,因为物产丰富,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才能打猎、采集食物、寻找草药等等 。而且在过程中,不仅人与自然界、动物之间会发生交互,不同部落之间也会产生交互 。如果天降好事,就是吉,天降灾祸,就是凶 。自然法则,人吃野兽,野兽也能吃人 。部落为了争抢有限的资源,难免发生战争,就会有伤亡 。为了应对无常的生存环境,古人发明出来了山、医、命、相、卜,统称为五术 。山,生存之术 。医,医疗之术 。命,断命之术 。相,相术 。卜,占卜之术 。记录上古之人生活的《山海经》便有多处相关记载,比如某种野兽出现就有灾祸或是吉兆 。可能在今人看来,除了山、医之外,其它三术都是封建迷信 。但我们不能不知,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只能从一些现象中推断出可能的因果关系 。比如占卜,其实就是古人预测事情成败、吉凶的一个工具,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增强信心或者提高警惕之用 。比如西周伐纣,占卜结果是凶,群臣反对出兵,但是姜子牙力排众议,说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必定马到功成 。姜太公与周文王的相遇,并非“愿者上钩”,而是占卜的结果 。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西伯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交谈后西伯大喜:“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 。’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 。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卜卦总归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就好比,今人会看天气预报一样 。虽然方式、精确度不一定,但是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试图预测未来、探究天意 。或者我们可以把五术理解为,古人为了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恶劣自然环境中更好地生存,而创造出来的技术 。除了《山海经》的内容外,最早的五术应该还记载在《连山易》《归藏易》之中,只是并无流传于世的文本 。《连山易》据传乃神农氏所作,看名称当时应仍处于狩猎时期的生活;《归藏易》为轩辕氏所作,可能此时已进入农业社会 。两者与后世的《周易》合称“三易” 。易,日月,阴阳之道也 。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如果不研究易,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医,故有所谓的“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 。在《黄帝内经》中,多处均有相术的踪影 。如《灵枢·五变》记载,“颧骨者,骨之本也 。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 。颧小则夭也 。”如《灵枢·天年》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是说长寿者的面相 。如《灵枢.五色》指出,“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 。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所以,古时的中医也深谙相术,才能通过四诊之一的“望”,来判断病人的先天禀赋和病情 。这里讲到了“五色、五官”,还是五,古人实在太痴迷于这个数了 。为什么呢?五是一个幸运数字吗?非也,这就要讲到数的内容了 。在那之前,还需要讲讲五行的由来 。古代典籍仅有五经之一的《尚书》略有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而且,这里还把五行和五味对上了 。古人又如何从两仪、四象衍生到五行的呢?没有确切的来由,据说是一位战国著名的阴阳家驺衍提出来的 。驺衍每到一个国家都大受欢迎,而且带了一大群人 。孔子周游列国也带了一大群学生,可是有时连便饭都吃不到,而驺衍每到一个国家则是吃不完的宴会 。可见他的影响有多大,或许就是因为划时代的“五行学说”,就像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 。水火金木土最开始只是“五材”,五种对古人生活最重要的自然素材 。(放在今天可能就是,机电网车钱)《尚书》也有记载,“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我猜测,五行学说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在多年与“五材”朝夕相对的过程中,日久生情,哲学家充分发挥想象力,赋予“五材”更多的内涵,如同后人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 。比如老子讲“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孙子则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而某个为了探究自然奥秘,希望解释宇宙起源的哲学家,则以“五材”作为构建理论的基础元素——能被老百姓所理解,通俗易懂,又很符合“五材”的属性 。当然,五行理论很丰富,不只是五材而已 。或许最开始是“四行”,水火金木,与四象、四方、四时都能匹配上 。后面为了配合五方、五时,又把土加了进去 。这种演变也很合理,大概是在进入农业社会后才有的领悟,因为我们人总是追寻远方、仰望星空,可能真的很难意识到脚下立足之地的重要性 。无论如何,我推测慢慢就这样形成了“五行思想” 。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生生不息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