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观垂钓者的下一句

怎么评价孟浩然为求官所写的那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两句是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诗为: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诗的大意是说自己生逢盛世,希望能够为国出力,或者说能够捞个一官半职,不虚此生 。但是苦于没有人引荐,想过河没有船,想要鱼但没有工具没有办法,只有干坐一旁,白白地羡慕那些钓鱼的人 。孟浩然一生未曾做官,40岁时曾经游长安,想谋一官半职,但应士不第 。据说女娲炼石补天时,曾炼得石材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补天,估计孟浩然也属于剩下的那一块吧?其实,孟浩然也想做官,就是“欲济无舟楫”,只好自嘲“不才明主弃” 。传说王维曾经以朋友的身份邀请孟浩然,恰好唐玄宗来了,孟浩然以草民的身份不敢面见皇帝,只好慌忙躲避床下 。王维不敢对唐玄宗隐瞒,也只好如实禀奏,唐玄宗就下令让孟浩然出来相见 。孟浩然出来就对唐玄宗朗诵自己的诗,但读书人的率真没有让他隐去其诗稿中的“不才明主弃”一句,致使唐玄宗不高兴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污我!”于是仍将他放归襄阳 。后来,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虚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又把孟浩然招致幕府,但是不久他仍然返回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二人想见甚欢,纵情宴饮,结果孟浩然旧病复发而死 。孟浩然游历长安时,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满座倾服,为之搁笔 。但时也,运也,最终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成了地道的隐逸诗人 。李白《赠孟浩然》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不做官就不做官吧,孟浩然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意摧眉折腰 。当他求仕无门,而且应举落第之后,就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放弃仕宦而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感谢封建统治者,不用孟浩然,为中国诗坛多留下了一位干净的诗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惋春惜春的诗人幽情,豪华落尽见真淳,给人极高的美学享受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势恢宏,隐约可见诗人胸中丘壑,性中块垒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耶溪泛舟》),老翁少女相对视,落落大方,情真意洁,脱尽凡俗之气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亲情友情,淳朴清新,岂是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辈可得的?所以,我想告诉孟浩然不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做一个干净的自己足也,别去趟那一趟浑水!(图片来自网络)rr“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那么狂放不羁,不可一世的一个诗仙都是孟夫子的“粉丝”,可想而知,孟浩然绝非是一个只会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隐者 。说到《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必提唐朝时期流行的干谒 。科举制度从隋文帝流传到唐玄宗时,其水分含量已经颇高了,一批手中握有实权而又心术不正的政治高手操控着考生的成绩和排名,加之六科考试难度系数颇高 。指望通过走常规渠道而踏上仕途之路已经变得非常渺茫了 。于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干谒应运而生 。干谒类似于现在的自荐 。而干谒诗就是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求职信” 。旧时读书人没有几个不想做官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经过十年寒窗的苦读,修身、齐家以后似乎只有做官才能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终极政治理想 。李白表面上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背后又曾悄悄的作《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杜甫嘴上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但亦曾写有《奉赠左丞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还有岑参、高适、白居易、骆宾王…等等,无不都是干谒诗这个领域里的行家里手 。不得不说,唐朝时的“五斗米”真香!既然圈子里如此流行此道,那么孟浩然也就概莫能外了吧——《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八月的秋水盛涨,几乎与岸平齐,水里含混着着天,远处的天又连着水,苍茫交融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两个大泽水气蒸腾缭绕,汹涌澎湃的波涛撼动了岳阳城 。前两句描写的是湖、泽气势磅礴的实景 。3: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想要渡水到达彼岸,却苦于没有船只,闲居乡野不仕,实在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坐看垂钓之人是多么的悠闲自在,可惜我只能空怀羡鱼之情 。后两句描写的是有志而不达的虚境 。乱世或可隐居田园,苟全性命;盛世当建不世之功,名载史册 。古代文人,莫不如此 。那满腹的经纶,八斗的高才岂能都换了浅斟低唱?但孟浩然可能是找错人了,这个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后人,任中书令的张九龄,忠耿尽职、秉公守则,最后并没有举荐孟浩然 。是不愿意,还是没有这个能力,千载以后谁又能说的清楚呢?假如,张丞相看到这首诗后引荐了孟浩然,然后孟浩然一路平步青云,最后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