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4月徐州城内的小河和废黄河,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水光山色


1939年4月徐州城内的小河和废黄河,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水光山色

文章插图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古称彭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六千多年前 。原始社会末期,帝尧封彭祖于大彭氏国,此乃彭城之始 。
本组图片拍摄于1939年4月,拍摄者为日本人竹岛 。当时,侵华日军操纵的日本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刚刚成立,竹岛作为该会社的一名采访人员,来到徐州并用相机记录下了这座历史名城当时的影像 。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徐州城既有江南水乡的旖旎秀美,又有北方之地的粗犷奔放 。虽然当时的徐州已经沦入日本人之手,但数千年的文明积淀,依旧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这座古城的厚重的文化底蕴 。
春天的徐州
从英士街附近河上的一座小桥上眺望另一座小桥 。河水不宽,临河的道路上有一名人力车夫正拉着客人经过 。英士街又名莺市街,因有飞禽交易场所而得名,后为纪念被刺杀的沪军都督陈其美(字英士)而更名,现为建国西路的一部分 。
小桥流水人家
虽然徐州地处苏北,然而却有着和江南一般的景致,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叫竹岛的鬼子端着相机在同一地方拍下了第二张照片 。
河边洗衣
一群妇人沿着桥边的石台阶来到小河边,蹲在河边的石头上一边聊天,一边漂洗衣物 。那时候,人们在洗衣服的时候很少用洗衣服和肥皂,而是使用纯天然的皂角 。
洗衣人特写
一个蹲在河边洗衣人的背影特写,可以看到河边散落着很多大石头,这些都是供人们在河边洗盥物的 。小桥很近了,可以清晰看见桥上行人的剪影 。
小桥近景
从近处看小桥,风化了的护栏和桥基表明它已经有些年头了 。春光明媚的上午,许多孩子坐在桥头,桥下的水流很小,有几名孩子正在水边戏水捕鱼 。
安静的小桥
英士街附近的另一座小桥要安宁得多,桥边的大树笼罩着整个桥面,一名小贩孤独地坐在桥上等待顾客 。桥头堤岸的石头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苔 。
魁星楼
水边的魁星楼,徐州魁星楼又名奎楼,为徐州五大名楼之一,俗名拐角楼,里面供奉着魁星造像,这里是旧时儒生学子科考前必来祭拜之地 。
池边大碗茶
快哉亭公园池边一个卖大碗茶的老者,穿着棉长袍,袖着手 。旁边一只板凳是给客人坐的,远处的墙壁上写着“老笃眼药”的广告,再往远处看,是一只正冒着黑烟的烟囱 。
面面相觑
距离第一个茶摊处不远还有一个茶摊,因为没有顾客,大多数时间老哥俩是彼此相望 。注意看两人中间那个戴着礼帽手臂上套着白袖标的年轻人,他一直伴随在日本采访人员左右,其身份不言而喻 。
快哉亭远望
从河对岸远眺快哉亭 。这座亭子建于北宋时期,原名阳春亭,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曾在此作《快哉亭冈赋》,亭子因此改以“快哉”名 。图中的亭子早已损毁,现存的快哉亭为1986年新建 。
黄河故道
故黄河河水清澈,岸边柳枝吐新芽,正是阳春三月天 。从1938年1月份开始,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徐州及周边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史称“徐州会战” 。5月19日,美丽的徐州落入日军手中 。此时,距离日本人侵占徐州已近一年时间,抗战也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 。
故黄河边上洗衣人
这里曾是黄河河水奔腾而过的地方 。历史上黄河曾数次改道,从1128年黄河南泛侵泗夺淮入海至1855年黄河改道北徙山东,黄河在徐州境内流淌了七百多年 。
河上行船
黄河改道之后,在徐州境内留下了一条长达234公里的废黄河,没有了黄水肆虐的威胁,人们便在黄河故道边建起了房屋,逐水而居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