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具体是怎样的 血栓形成的患者主要有哪些临床症状( 二 )


1、静脉血栓  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栓 , 通常由血流缓慢或淤滞所引起 。静脉血栓特点是含有大量红细胞和纤维蛋白 , 血小板表现聚集和脱颗粒改变 , 其数量较少;血栓外观似试管内的全血凝块 , 颜色暗红 , 称红色血栓 。静脉血栓形成常常引起血管腔闭塞 , 因而血栓近端以红细胞为主 , 尾端往往有新的血小板黏附在表面 。
2、动脉血栓形成  又称白色血栓 , 主要是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 , 通常发生在血流较快而血管壁有损伤的部位 , 或血管异常部位 。血小板只黏附在病变的血管壁上 , 形成血小板血栓 , 血液通过时可有纤维蛋白在局部形成 , 并附着于血小板血栓表面 。
3、微循环血栓  以纤维蛋白的沉积为主的纤维蛋白血栓 , 或称透明血栓 , 微血管血栓可由于微循环障碍 , 引起血管内凝血;也可由脱落的栓子堵塞小血管 , 或因某些因素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纤维蛋白沉积 。常见的有DIC、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
四、血栓形成的预防预后措施有哪些预后:
病因不同 , 发生血栓塞栓的部位不同 , 其预后也不尽相同 。
AMI的预后取决于梗死范围的大小 , 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 。发病后1周内病死率最高 , 尤其在数小时内 , 多死于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据统计急性期病死率在过去30%左右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 , 监护措施的应用 , 及溶栓疗法的成熟发展进一步使病死率下降至10%以下 。因AMI病人的临床过程不同 , 对高危病人要严密观察及早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及时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预防:
血栓性疾病的防治目的在于改善高凝状态、再疏通或重建血流通路 , 以防止组织缺血、坏死 。防治措施近20年来已有很大的发展 , 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 。防治措施大体上包括抗凝疗法、溶栓疗法、抗血小板疗法等 , 抗血栓治疗方法的选择与病期有密切关系 , 四肢动、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可进行手术取出血栓 。溶栓疗法也主要用于新近形成的急性动、静脉血栓 。抗血小板和抗凝剂主要用作预防血栓形成 , 对已形成的血栓作用不大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