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具体是怎样的 血栓形成的患者主要有哪些临床症状


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具体是怎样的 血栓形成的患者主要有哪些临床症状

文章插图
一、血栓形成是什么病因引起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 , 涉及的病因相当广泛 。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 , 对血小板生物化学 ,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 凝血因子化学结构以及超微结构研究的深入 , 对血栓形成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 认为血栓形成是复合因素所引起的 , 其中血管壁、血小板、血流速度、血液黏度和凝血活性等 , 均有重要作用 。近来对于血液蛋白酶抑制物的研究 , 发现了一些先天性血栓性物质或先天性血栓倾向的病人 , 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常见的病因如下:
1、血栓性素质
(1)抗凝物质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异常抗凝血酶Ⅲ症、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肝素辅助因子Ⅱ缺乏 。
(2)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纤溶酶原缺乏、纤溶激活物质缺乏、纤溶抑制物增多、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
2、静脉血栓形成
(1)血流淤滞:妊娠、肥胖、创伤、外科手术、充血性心力衰竭、卧床过久 。
(2)凝血亢进:恶性肿瘤、骨髓增生性疾病 。
(3)其他:口服避孕药、溶血危象 。
3、动脉血栓形成
(1)血管壁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 。
(2)血液黏度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浆细胞病、烧伤 。
(3)血小板功能异常: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4、微循环血栓形成
(1)栓塞:多见于动脉血栓 。
(2)凝血活性增高:细菌性内毒素、病毒 溶血、坏死组织、肿瘤细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清病、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
二、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具体是怎样的1、血管壁损伤  血管壁的管腔表面由内皮细胞覆盖 , 其总面积超过1000m2 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栓特性 , 它通过表面负电荷 , 释放各种物质 , 譬如ATP酶 ADP酶、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剂(tpA)、凝血酶调节蛋白(TM)、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内皮衍生松弛因子(EDRF) PGI2等物质 , 防止了血小板黏附、聚集 ,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液凝固过程 , 增强抗凝作用而达到保持血液流动性 , 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
2、血小板因素  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中 , 通过下面两种机制发挥作用:①血小板是栓子中的主要组成成分 , 特别是在动脉血栓形成中 , 以及在微小血管的微血栓子形成中 。②通过它的促栓作用及释放产物 , 有利于血小板聚集 , 栓子形成 , 刺激白细胞以及损伤内皮细胞 , 促进血液凝固 , 有利于血栓形成 。
3、白细胞及红细胞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 , 白细胞数与心血管病存在一定关系 。一些研究显示白细胞计数在预测心肌梗死上是一项类似血压、血清胆固醇一样有价值指标 , 是独立危险因子 。
三、血栓形成主要有哪些临床症状血栓可以根据体内解剖部位分为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和微血栓 。也可以按照血栓的组成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 , 混合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 。有的根据肉眼所见的颜色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和混合血栓等 临床上常常按照解剖部位分类 , 以便于临床诊断和处理 , 血栓形成的主要病变是血管闭塞、血流受阻引起相关的血管支配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产生相应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症状 。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 , 大小、速度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等 , 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