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膜炎是什么病 脂膜炎的病理诊断是怎样的呢


脂膜炎是什么病 脂膜炎的病理诊断是怎样的呢

文章插图
一、脂膜炎最主要的常见类型有哪些结节性红斑及硬红斑是脂膜炎中最为常见的疾病 。其他变形的脂膜炎如下:
克里斯琴二氏病
克里斯琴二氏病 。是原发性小叶性脂膜炎,病因不清 。患者以女性居多 。临床上为反复发作的皮下结节,直径约2~3cm左右,表面红,有压痛,见于躯干及四肢,以下肢为多见 。结节经数周或数月后逐渐消退,但不时又有新结节单个或成批出现 。成批出现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及关节酸痛 。本病一般无内脏损伤,预后良好 。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为小叶内脂肪细胞变性、坏死 。多数组织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的浸润,血管壁增厚,内膜增厚,后期皮下脂肪内发生广泛的纤维化 。本病应与结节性红斑和硬红斑相鉴别,结节性红斑多见于青年女性,常在春秋发病,皮损在小腿伸侧,结节较小而浅在,表面红,愈后无萎缩瘢痕;硬红斑的结节较大且深在,表面暗紫红色,可破溃结疤,好发于小腿屈侧,患者常有结核感染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主要处理是矫治病灶,注意休息,可试用水杨酸盐类、消炎痛、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生素等 。
寒冷性脂膜炎
寒冷环境中造成局部皮下脂肪损伤,表现为紫绀色的皮下结节或斑块,局部温度较低,好发于大腿、臀部及面颊部 。避免受寒,注意保暖,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损害可在数周内逐渐消退 。
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
见于健康的足月新生儿,表现为限局性坚实的暗红色皮下结节,好发于臀部、腹部及肩背部,经数周或数月后可逐渐自行消退 。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分娩时受伤、受冷等因素有关,患儿母亲多数为高龄初产妇,并以产钳分娩 。对患儿注意保暖,加强营养,局部保护均可使病变消退,一般不留疤痕 。
皮脂类脂膜炎
见于长期大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在突然停服或骤然减药后在面颊、肩背部及臀部等出现皮下结节,表面皮肤潮红,亦可正常皮色 。患者以儿童多见,大多因白血病、肾炎等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本病无需特殊治疗,适量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即可慢慢消退 。
外伤性脂膜炎
脂肪细胞较为脆弱,受到外伤容易引起皮下脂肪坏死,继而导致炎症反应,造成局部红肿,出现硬的斑块,好发于较为肥胖的妇女及儿童 。局部理疗可促进炎症吸收,组织修复 。此外,一些系统性疾病可侵及脂肪组织而出现脂膜炎,如深在性红斑狼疮,又称狼疮性脂膜炎,是以脂肪组织病变为主的红斑狼疮,表现为一个或多个深在的皮下结节,愈后常留下明显的萎缩性瘢痕 。好发于面颊部、臀部及臂部 。还应该提及的是有些恶性肿瘤病如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白血病等也可以皮下结节或斑块为主要症状,若误诊为脂膜炎将延误治疗影响预后,因此对原因不明的皮下结节或斑块应及时取材作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早诊断、早治疗 。
二、脂膜炎具体有哪些临床表现脂膜炎症状与体征:临床上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以反复全身不适、关节痛、发热、皮下结节为特征 。结节性脂膜炎根据受累部位,可分为皮肤型和系统型 。
皮肤型
病变只侵犯皮下脂肪组织,而不累及内脏,临床上以皮下结节为特征,皮下结节大小不等,直径一般1~4cm,亦可大至10cm以上 。在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群出现,呈对称分布,好发于股部与小腿,亦可累及上臂,偶见于躯干和面部 。脂膜炎皮肤表面呈暗红色,带有水肿,亦可呈正常皮肤色,皮下结节略高出皮面,质地较坚实,可有自发痛或触痛 。结节性脂膜炎位于皮下深部时,能轻度移动,位置较浅时与皮肤粘连,活动性很小 。结节性脂膜炎反复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 。结节消退后,局部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着,这是由于脂肪萎缩,纤维化而残留的萎缩性疤痕 。有的结节可自行破溃,流出黄色油样液体,此称为"液化性脂膜炎"(Liquefying panniculitis) 。它多发生于股部和下腹部,小腿伸侧少见 。愈后形成不规则的疤痕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