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卵人工孵化的成败 石蛙池怎么建

石蛙池怎么建,尖吻蝮的繁殖如何?尖吻蝮在野生状态下 , 能选择适宜的场所产卵,但难以抵御天敌的侵害和恶劣气候的影响 , 自然孵化率不高 。在蛇园饲养时采用人工监护下由雌蛇护卵孵化,其孵化率达80%以上,但管理难度大,易受干扰,不便于大量孵化 。目前一般采用人工孵化技术 。尖吻蝮2—3龄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通常在每年4—5月份和10—11月份有两次交配期,其发情交配温度一般在13—31℃下进行 。交配时间短的15分钟左右,长的达2小时,交配场地为草地或蛇房内,也有在灌木丛中 。在蛇场水池四周适当位置设置多个蛇窝 。雌蛇于8—9月份产卵,母蛇产卵时,伏卧在草地上,尾基部向上翘起 。卵重一般16克左右,卵呈椭圆形 。刚产出时,卵壳淡乳酪色或具白色花斑,每隔30—50分钟从泄殖孔产出1枚卵,每窝产卵11—29枚,多的达40枚 。雌蛇产卵后,有护卵的习性,终日盘伏在卵旁或卵上,此时雌蛇比较凶猛,取卵要隔离雌蛇防止咬伤 。雌蛇产卵后要投喂丰富的食物以利早日恢复健康 。(1)孵化:设在木箱或水缸内放清洁细沙20厘米厚,细沙用水拌匀,其含水量以手捏成团,手松散开为宜 。孵化设备置于室内 。(2)蛇卵的挑?。荷呗讶斯し趸某砂?nbsp;, 与蛇卵质量及孵化条件密切相关 。蛇卵人工孵化应收集新鲜无损的蛇卵,并尽量以 较大的蛇卵供孵化用 。蛇卵过小,孵出的蛇也小 , 先天不足,.难以养活 。收集蛇卵时要轻取轻放,运输过程严防挤压与剧烈振动 。若卵破损、畸形、壳过软等不易孵出仔蛇 。(3)温度湿度的控制:将采集的蛇卵平铺于孵化器的湿沙上 , 卵上覆盖苔藓保湿 。粘连的卵不要拆开,保持原状入孵 。整个孵化过程温度控制在19℃—30℃,相对湿度早期控制在90%—95%,中晚期以83%—90%为宜 。(4)氧气供应:孵化过程要保持空气流通,经常打开门窗 。蛇卵上覆盖的苔藓,具有不腐烂、不霉变的特征,始终保持松散状态 , 有利于氧气的供应 。(5)定期照卵:人工孵化蛇卵,要定期检查胚胎发育情况 。特别是7—10天时的头照,将未受精卵或死胚卵及时拣出,以免发霉而影响其他蛇卵的孵化 。孵化期间要翻几次卵 , 使其受热均匀 。(6)防止天敌入侵:孵化时要防止老鼠、蚂蚁、蚊虫等天敌对蛇卵的侵害 。孵化器上要覆盖盖子,孵化器的脚座要撒杀虫剂等,但杀虫剂不能带人孵化器内 。(7)仔蛇:尖吻蝮蛇卵孵化期为26—29天,一般27天左右仔蛇吻端具卵齿,出壳时用其将卵壳划一细口,吻端由此突破卵壳,然后逸出卵外,仔蛇多在夜间出壳,当以器物触击刚出壳的仔蛇时,仔蛇会本能地冲击扑咬 。出壳后仔蛇盘于卵壳周围,个别的还拖有脐带 。刚出壳的仔蛇,第3天即可由孵化器转移到幼蛇饲养池促进卵黄的吸收,并按大小不同分开饲养,防止自相残食 。应尽早投喂食物,不能主动捕食新生小白鼠或青蛙的,可以填饲小白鼠的肉块和内脏等,平均每10天每条蛇填喂0.5克 。仔蛇在孵出10天后开始第1次蜕皮,以后每年蜕皮2—3次 。(一)饲料与饲喂尖吻蝮属广食性蛇种 , 饲料种类较多,如蛙类、鼠类、昆虫类等 。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投喂的饲料种类不同 , 不同季节投喂量也不一致 。幼蛇捕食能力差 , 食物以泽蛙、棘胸蛙、蟾蜍的幼体及大白鼠、小白鼠的乳鼠为主 。一般地,出壳后10天到第1次冬眠前的1龄幼蛇,食物以平均体重1.6克左右的泽蛙幼体为主,辅以2克左右重的乳鼠 。第1次冬眠苏醒后到第2次冬眠前的2龄幼蛇,食物以成体泽蛙为主,小鼠(体重2—8克)为辅;第2次冬眠苏醒到第3次冬眠前的3龄幼蛇 , 食物以小白鼠为主 , 泽蛙、青蛙为辅 。成蛇的饲料主要是人工饲养的小白鼠、大白鼠、青蛙、蟾蜍等 。人工饲养条件下,出壳1周内的仔蛇一般不会主动捕食小型活动物,可用小白鼠肉及内脏填喂,平均每10天每条仔蛇填喂0.3克,入冬前2个月内要填饲8次 。对于可捕食的仔蛇,每周投喂活饵1次,每次每条0.5—0.8克 。2龄、3龄幼蛇以主动捕食为主,每月投放活饵2—3次或每周1次,每月投饲量200—300克 。1条体重0.5千克以上的成蛇每月投喂饲料250—750克 , 不同季节投喂饲料量略有增减 。由于尖吻蝮昼伏夜出 , 每次投喂饲料应在傍晚 , 阴雨天的白天可少量投饲 。饲料种类要多样化 , 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二)冬眠期的管理每年11月下旬到翌年3月上旬,是尖吻蝮的冬眠期 。野生尖吻蝮主要在向阳的动物废弃洞、树根洞或石缝中冬眠,死亡率较高 。人工饲养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越冬管理技术,使其越冬成活率达到80%—90% 。1.健康体况是尖吻蝮安全越冬的先决条件 。饲养试验表明,尖吻蝮肥满度(体重克/体长厘米)在5以上的能安全越冬,而肥满度4以下的不易越冬 。因此,在冬眠前的1个多月,要使蛇吃饱吃好,增加肥满度,以提高抗寒抗病的能力 。对于体弱、患病或有外伤的尖吻蝮 , 应于冬眠前调整好体况 , 治愈疾病 , 或上市出售,以减少越冬死亡 。2.建筑拟态越冬蛇窝是尖吻蝮安全越冬的保证 。尖吻蝮越冬最适温度是5℃—11℃,相对湿度50%—90% 。人工养殖时一般在利水、向阳处建拟态越冬蛇窝,以保证其安全越冬 。越冬蛇窝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地窖式蛇窝和土堆式蛇窝 。前者主要供成蛇越冬使用,后者主要供幼蛇越冬使用 。3.良好的管理技术是尖吻蝮安全越冬的必要条件 。(1)尖吻蝮越冬环境的温度影响其冬眠状态 。环境温度在4℃以下时,易被冻僵而死 。5℃—8℃时尖吻蝮头部搭在盘伏的躯体上,处于深眠状态,以器物触之,在原地稍有转动 。8℃—11℃时尖吻蝮也盘在洞中不动,以器物触之,可见其在洞中缓缓转动 。11℃—14℃时尖吻蝮处在半眠半醒状态,以器物触之,可见其在洞中缓缓爬动,亦有在无触碰情况下缓慢行动的 。14℃以上时常在洞中自行爬动,投入小白鼠能主动攻击,但一般不捕食 。可见,尖吻蝮最佳冬眠温度是5℃—8℃,5℃—11℃是其冬眠的适宜温度范围 。在尖吻蝮冬眠期间,应保持环境温度的相对稳定,波动幅度太大对蛇体不利 。(2)尖吻蝮越冬期间,越冬蛇窝内应放1盆水用于调节环境湿度 。在人工饲养还曾见到尖吻蝮在越冬地窖中饮水的现象 。(3)进入冬眠期的尖吻蝮,防侵能力差,易受天敌的袭击和病菌的感染 。冬眠前蛇窝要打扫,活动室换土并以少量石灰消毒 。冬眠前还应进行驱虫,使蛇能深眠 。冬眠期的尖吻蝮易被老鼠、蚂蚁等咬死、咬伤,应做好防鼠、除蚁工作 。(4)冬眠期的尖吻蝮有群聚冬眠的习性,这样可提高蛇体自身体温1℃左右 。但在人工养殖场内,由于尖吻蝮密度大,群集时蛇体相互挤压易造成死亡 。因此,应减小冬眠空间,并经常进行检查 。(三)繁殖期的管理 尖吻蝮的繁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为提高其繁殖率,应加强繁殖期的管理 。1.加强种蛇的饲养管理 。种蛇在每年的活动期内完成交尾、产卵、孵化等繁殖行为 。不同季节,饲养管理工作重点不同 。每年4—5月,尖吻蝮刚出蛰活动不久,经过3个月的越冬休眠,体能消耗很大 。同时该季节也正是尖吻蝮的交尾繁殖期 , 需要大量的营养补偿 。应保证食物的供给 。7—10天投食1次大白鼠或小白鼠 , 投饲量以3日内全部捕食完为宜 , 并应保证长年放养的鱼类、蛙类等的数量和存活 。此期还应保证维生素、矿物质的供应,可在饮水中添加 , 也可喂小白鼠后再投饲 。6—7月是雌蛇卵泡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对雌蛇应重点饲养 。一方面保证供给丰富的饲料,使其能产下质量好的蛇卵和产卵时体力充足;另一方面应保证环境安静,使产卵顺利进行 。8月母蛇产卵后,终日伏在卵上或卵旁护卵而不进食,体力消耗很大 。此时应少投饲饵料,以免干扰护卵的雌蛇或腐烂变质 。在仔蛇出壳母蛇离开后,应大量投饵以补充营养、恢复体力 。10月是尖吻蝮越冬的准备阶段,也是其第二个交尾繁殖期,要提供足够的食物以提高蛇体的肥满度,使腹腔内脂肪贮量一方面维护冬眠时的正常消耗;另一方面供给卵黄的发育 。此期也应保证维生素、矿物质的供应 。11月到翌年3月是尖吻蝮的冬眠期,此期间虽然基础代谢降到最低水平,但卵黄的发育很旺盛 。10月卵泡直径为4.29毫米,12月为6.91毫米,翌年4月已达10.57毫米 。因此,冬眠期应保证越冬环境的最适宜温度、湿度范围,提供尖吻蝮性腺发育的适宜条件 。1.分群饲养 尖吻蝮为肉食动物,有相互残杀的恶习 。在人工饲养时,应将大小不同的蛇分开饲养 。非繁殖期雌雄两性蛇最好分群饲养,特别是怀卵母蛇应单独饲养,以减少干扰因素而利于卵泡的良好发育 。身体瘦弱及患病的蛇也需隔离饲养 。因此,应注意观察蛇的发育状况和健康状况,及时分群 。2.清洁卫生 养蛇场应经常保持清洁卫生 , 以防疾病流行 。蛇园、蛇窝应每星期打扫1—2次 , 及时清除蛇窝内的粪便 , 尤其是夏、秋两季,蛇的吃食量大,咬死、吐出的食物残渣、小动物尸体和粪便都比较多,更应勤打扫 。蛇窝内的土要定期更换与消毒 。水池内的水要保持清洁 。3.夏季管理 尖吻蝮不耐高温,温度超过35℃时,必须在蛇场内架设荫棚 。荫棚不宜离围墙太近,以免蛇爬棚越墙逃走 。酷热天可用自来水喷洒蛇场降温 。蛇场内过高的灌木应及时修剪,防止蛇攀缘外逃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