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什么 伤寒白话解怎么解释


中风是什么 伤寒白话解怎么解释

文章插图
一、中风病因病机
  
1.病机一:情志郁怒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 。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 。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
2.病机二: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
3.病机三:劳累过度《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 。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 。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
4.病机四:气候变化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 。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 。正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位,凝则脉不通……” 。其次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
5.病机五:血液瘀滞血瘀的形成多因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或因暴怒血蕴于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滞,或因热的阴伤液耗血滞等,本病的病机多以暴怒血蕴或气虚血瘀最为常见 。
二、中风辩证施治
1.方法一: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方药: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玄参、龟板、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甘草 。如肝阳上亢甚者加天麻、钩藤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心烦甚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
2.方法二:“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则: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 。主方:大秦艽汤加减 。方药:秦艽、羌活、独活、防风、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白术、茯苓、黄芩、石膏、生地 。如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 。如呕逆痰盛、苔腻脉滑甚者,去地黄,加半夏、南星、白附子、全蝎等祛风痰,通经络 。无内热者可去石膏、黄芩 。
3.方法三: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痰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则:化痰通腑 。主方:星蒌承气汤《验方》加减 。方药: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 。如药后大便通畅,则腑气通,痰热减,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转 。本方使用硝黄剂量应视病情及体质而定,一般控制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以免伤正 。腑气通后应予清化痰热、活血通络药,如胆南星、全瓜蒌、丹参、赤芍、鸡血藤 。如头晕重,可加钩藤、菊花、珍珠母 。若舌质红而烦躁不安,彻夜不眠者,属痰热内蕴而兼阴虚,可选加鲜生地、沙参、麦冬、玄参、茯苓,夜交藤等育阳安神之品,但不宜过多,否则有碍于涤除痰热 。
4.方法四:气虚血瘀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则:益气活血 。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方药:生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 。如半身不遂较重加桑枝、*、水蛭等药加重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作用;言语不利甚者加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手足肿胀明显者加茯苓、泽泻、薏仁、防已等淡渗利湿;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术、山药以健脾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