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晖|14个2008年“奥运遗产”延用!建设者揭秘赛后如何惠及你我( 二 )


这是一次没有先例的挑战 。
最开始的方案是在游泳池内搭设钢架 , 形成新的支撑体系 , 再通过浇筑混凝土加制冷管道 , 形成永久的冰面系统 。 这意味着“没有了水 , ‘水立方’岂不是没了灵魂?”齐志广和团队大胆设想 , 能不能用一种可转化的钢架支撑系统进行临时冰面建设 , 再在钢架上铺设预制混凝土板 , 用时摆上来 , 不用时撤走?
想法虽好 , 但能不能实现 , 谁心里也没底 。
水、冰 , 一字之差 , 挑战前所未有——
相比泳池高温高湿的环境 , 冰壶场地需要低温低湿——冰壶比赛场馆湿度在30%以下 , 冰面温度约在零下8℃ , 冰面以上1米空气温度在10℃ , 馆内温度在16℃以内 。
冰壶馆里布满灯光、摄像机 , 所产生的大量热量 , 会影响冰面的质量 。
2015年底国际奥委会、世界冰壶联合会来华访问 , 关于冰壶场地给出29条技术要求和标准 , 涉及冰面稳定性、热湿环境、照明系统和声场环境四大方面 。
第二年 , 齐志广所在的课题小组开始攻关 , 两年时间 , 他们攻克了“水冰转换”的难题 。
团队研究出两套钢结构支撑体系 , 外加三种面板 , 组合成五种方案 。 他们在两条赛道上反复测试 。 为减少湿热环境对冰面的影响 , 齐志广团队琢磨出热湿环境控制方案 , 他们在冰面支撑体系里足足装了24个变形测试仪器;
水立方的蓝色膜结构形体轻盈、透光性强 , 但对于冰面来说 , 从早到晚的阳光并不友好 。 团队又在膜结构下覆了一层PVC膜 , 给水立方拉上了“窗帘” , 避免阳光照射对冰的影响;
水立方的座椅前方有蓝色的“大吹风” , 这是团队启用的“置换送风”方案 , 可满足冰壶比赛对空气环境的各项要求 , 最大限度减少处理多余空气而产生的碳排放……
2017年4月 , “薄壁轻型钢结构+混凝土板”的支撑体系得到世界壶联的认可 。
2019年7月 , 第一次“水冰转换”用了整整45天 。 当年12月 , 中国青少年冰壶公开赛举行 , 这也是水变冰后迎来的首场冰壶赛事 。 比赛持续了6天 , 冰面“不变形、不开裂、不结露” , “水冰转换”通过测试 。 世界壶联制冰专家表示:“这是奥运会级别的赛道 , 支撑冰面的可转换结构‘很精准’ , 第一次使用就非常完美 。 ”
2020年12月 , 第二次“水冰转换”结构搭建提速 , 仅用十几天就顺利完成 。 今年10月中旬 , 场馆完成了第三次“水冰转换” , 接受“相约北京”国内冰壶测试活动和世界轮椅冰壶锦标赛的测试 。
明年2月 , “冰立方”中 , 飞驰的冰壶 , 将绘制新的传奇 。
不仅仅是“水冰转换” 。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承担篮球比赛的五棵松体育中心 , 经过对场馆制冰和除湿系统的改造 , 如今已实现6小时内完成冰球、篮球两种比赛模式的转换 。
2008年北京奥运会承担体操、蹦床、手球比赛的国家体育馆 , 北京冬奥会时将承担冰球比赛项目 。 按照设计 , 2块冰面均具备冬季和夏季项目场地快速转换功能 。
北京冬奥会后 , 北京赛区所有竞赛场馆将全部拥有冬夏“两栖”能力 。
冰冰转换 制出最环保的冰面
运动员在赛场上争先 , 冬奥建设者也在工地上“破纪录”——冬奥会时 , 北京赛区共使用8座冰上比赛和训练场馆、10块冰面 , 除首体花样滑冰训练馆因冰面未改造而沿用原有制冷系统外 , 其他7座场馆9块冰面 , 均使用环保型制冷剂 。
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因赛后使用的实际需要 , 采用传统的制冷系统 , 制冷剂选用环保型制冷剂R449A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