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的操作手法 你知道中医艾灸的作用吗


中医艾灸的操作手法 你知道中医艾灸的作用吗

文章插图
一、艾灸的手法都有哪些
第一:直接艾灸
将大小适宜的艾条点燃后直接放到皮肤上进行施灸 , 若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皮肤烧伤进行化脓 , 那么会有瘢痕出现;若是不需要将皮肤烧伤化脓那就不会产生瘢痕 。
第二:间接艾灸
在将艾柱和肌肤之间需要有药物进行隔开 , 然后再进行施灸 , 生活中可以用生姜、大蒜或食盐等物品来隔开 。
第三:艾条灸
将纯净并且质量合格的艾绒平铺在细草纸上 , 然后卷成圆柱形的艾卷 , 外面则用桑皮纸、胶水或浆糊封口 , 这种方法的艾灸又分为温和灸以及雀啄灸两种 。
第四:温针灸
所谓的温针灸其实就是讲针刺和艾灸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保健方法 , 适合一些需要留针又需要艾灸的疾病 。在操作的时候 , 我们需要将针刺进腧穴之后进行适当的留针 , 然后将艾绒捏在针尾巴上进行点燃艾灸 , 等到烧完之后去掉灰烬取出针 。
第五:温灸器灸
这种艾灸的方法其实就是选择金属特制的一种器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筒灸 , 在施灸的时候讲艾绒放到器皿中点燃 , 然后盖上盖子 , 直到艾灸的部位皮肤红润就可以取下来 。这种方法操作可以对身体起到温中散寒以及调和气血的作用 , 令身体更加健康 。
二、中医艾灸的作用详解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 , 气行则血行 , 气止则血止 , 血气在经脉中流行 , 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 。各种原因 , 如“寒则气收 , 热则气疾”等 , 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 , 变生百病 。而气温则血滑 , 气寒则血涩 , 也就是说 , 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 , 遇寒则凝的特点 。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 , 见寒则凝” 。因此 , 凡是一切气血凝涩 , 没有热象的疾病 , 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 , 凝而留止 , 弗之火调 , 弗能取之” 。《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 , 脉血结于中 , 血寒 , 故宜灸之” 。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 , 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 。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 , 可以温经散寒 , 加强机体气血运行 , 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 , 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 , 效果甚为显著 。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 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 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 , 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 , 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 , 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 。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 , 即以犬伤法灸之” , 以预防狂犬病 。《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 , 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 , 勿令疮暂瘥 , 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 。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 。《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 , 阳气足 , 精血充 , 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 , 病邪难犯 , 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现代 , 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