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绳子的乡土手艺你还记得吗 关于绳子的手工


打绳子的乡土手艺你还记得吗 关于绳子的手工

文章插图
六七十年代,在我的记忆里,家乡大路公社广泛流传着一个独特精湛的手艺,叫做“打绳子” 。
自我出生后,就从未见过我的祖父祖母 。父母也没给我说起过,我当然就不知道祖父祖母叫啥名,长啥样 。不过,村上有个盼海奶奶,经常一边纺纱,一边给我讲述过去的许多民间有趣的故事 。童年的我一边听着精彩的故事,一边凝视着纺车感到很是好奇 。对纺车一边转动,一边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也非常感兴趣 。
我看到那种自制简易的纺车,用弹好的棉花纺成纱,再织成粗布 。然后,拿到街上染坊里染成红的蓝的或者黑的布做衣服 。那纺车的构造看起来很是简单,也很好玩 。它是由一个木制支架、摇柄、转轮和线轴纺针组成 。架子上竖着两块板状柱子,顶端开有一对同轴圆孔 。两孔之间装有一个滾筒轴,轴筒两头沿圆周边均匀插入共八对长短一致的竹杆,然后将相对和圆周两个方向的竹端用粗线或细绳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大转轮,轴的面端装有一个摇柄,这是纺车右边的构造 。左边底架上固定着一个线轴纺针,针的前后各套着一颗像算盘上的珠子,珠子之间套有一根竹管,这里是用来绕纱线用的 。最后用细麻绳作皮带将纺针轴轮与纺车大转轮相连接,当摇动手柄时就带动线轴轮转动进行纺纱,即成了一台纺车 。
在纺纱时,右手只管慢慢的摇,整个人的注意力都落在了左手上 。只见纺纱者两个指头轻轻的揑着并管住手上抓着的棉花,掌握续棉均匀,就能纺出粗细均匀的棉纱线来 。
在过去,广泛应用于缝制蚊帐的“夏布”,就是用一种苴麻纤维,通过人工捻成细麻线,再经人工织成夏布 。记得我80年代初结婚时,就是花了66元从上村叫卖的手艺老太手里买的这种夏布蚊帐 。后来卖这种夏布蚊帐的手艺人,再也没有见过了 。也许是因为夏布蚊帐,被新出的棉纱布蚊帐所替代的原故吧 。从种植苴麻到制成麻丝,又从捻麻线到织成夏布,最后缝制成夏布蚊帐 。这一整套传统手艺也就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的丢失了传承 。
数千年延续搓制、打制、使用绳子的历史,从原始简单初步的文明,发展到现代丰富成熟的文明;从手工打绳到机械制绳,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从纺纱捻麻线到打麻绳,其起步工序和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在同道工序中上纼的过程 。绳子则是增加了一道将两股以上的股绳纥绳机合在一起,经过这一道工序后就形成了绳子 。绳子从起初的草绳逐步发展为麻绳、纱线绳、尼龙绳和钢丝等金属绳 。
60年代中期,家乡大路公社各生产队为了发展副业经济,利用高田(旱田)引进种植了大批的红麻 。春天播种,夏末秋初长势达到顶峰,最高能长到一丈多高 。其茎杆有的呈红色,也有的呈绿色,其叶为三尖大叶 。到了深秋,就会层层节节开出红花、白花、黄花来 。一般在夏末秋初开花之前就开始大面积收获了 。收获时,一般是连根拔起,一边拔一边剥 。当剥下来的红麻晒干时,上面连着的茎叶也就自然脱落了,成了尽刷刷的干红麻 。这样的红麻,主要用途是用来打绳子 。也有的生产队等到红麻快要放花时,也就是红麻长足了膘 。这时将收获的红麻打捆,放在死水河里腐烂发臭,看上去河水如墨 。然后捞起来剥皮、漂洗成雪白的麻丝纤维,这种白麻丝的卖价要比干红麻要高的很多,其用途也比干红麻要更加广泛 。
由于当时整个大路公社各生产队种植红麻副业的兴起,也就带动了当地打绳子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那时全公社种植收获的红麻产量很大,大部分卖到了大路供销社收购站作调剂供给 。还有相当一部分,被家庭手艺人上村直接收购了,应用于家庭手工业打麻绳 。
在60年代,丹徒县大路公社大东大队左家村,是打麻绳的集散地 。一个村多数家庭都从事过打绳子的乡土手艺 。村上女儿嫁到外大队后,也继续传承了打麻绳的手艺 。使打绳子这一乡土手艺,当时在全公社得到了较大的扩展 。我们延安大队小丁家荡村,就有两个左家村的女儿嫁到了本村,把娘家打绳子的好手艺也一起嫁到了婆家,继续做起了打绳子这一副业行当 。
其中有一个左家村的姑娘叫左珍娣,就嫁给了我的大侄子胡永福 。大侄子的年龄虽然比我大了十来岁,可是我的班辈大,因此我成了他名正言顺的小叔子 。也正是因为这层叔侄关系,所以我们走的很近,大侄子侄媳对我小时候独自生活起居尽力照顾,所以平时我对大侄子家庭打绳子的活儿了如指掌 。
打绳子这门乡土手艺,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每年到红麻收获的季节,都要准备好足够的资金收购一批干红麻,收回来后还要进一步再晒干存放在家里备用 。然后,一年四季根据跑的销路单位订单,按排时间起早带晚有时还要开夜工打绳子 。白天要照常到生产队上工,打绳子也只能当作家庭手工副业 。特别是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时期,只能悄悄的掩人耳目,利用偷闲时间“哑迷西”的从亊打绳子的活儿 。在冬天里,天气很冷,打绳子的原材干麻必须要浸泡在冰冷刺骨的水中回软,才能绕股绳上纼 。手冻的像胡萝卜似的,有的手指头皮肤上都开了许多的裂口,也只是为了一毛两毛一斤绳子的薄利 。
打绳子,首先要自制两三台股绳机和一套纥绳机 。这些机械结构很简单,大侄子都是利用就便材料自己动手制造的 。股绳机是用一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树叉,在树叉根部开个长方形孔,然后装上一根柱子,在柱子上端沿底部树叉中心线方向开一个圆孔,固定一根两头带螺纹的铁轴,再装上预制的滚筒,就成了一台股绳机 。用起来只要用块石头压在机架底部树叉上,把股绳头固定在滚筒上,并转一个合适的角度引出来,用左手一边向面前拖,滚筒就会依照惯性顺时针转动 。一边用右手按照股绳的粗度,撕麻向左手窝里添加,不但双手指头要配合默契,而且有时脚也要踩着协助撕麻 。当绕了一段长度后,抓着股绳的左手向上一抬就会顺势绕到滚筒上 。如此反复,直到滚筒绕满了再换一个滚筒 。
股绳绕好了,需要有一台纥绳机,按照两股或三股合成所需要的绳子 。纥绳机也是用杂树自制而成,它由两部分木架组合形成 。一头装股绳,需要在横板上均匀钻出右右两组,共12个大小合适的孔 。另一头装两股以上的股绳形成合绳,需要在木架横板上钻出左右两组共6个孔 。然后用一头带尖并套上圆木块的Z型钢筋,插入纥绳机架横板的每个孔内,再将钢筋带尖的一头弯制成半圆勾 。最后将钻好孔的竹制摇柄套上所有的Z型钢筋平头端 。这样手握竹柄,装股绳一头作顺时针摇转,装合绳端作反时针摇转,最终两股或三股绳就会打制而成 。当时麻绳产品主要销往镇江本地各生产资料、各社队生产企业 。
到了70年代中期,由于农村加快了电力和水利建设,多数生产队进行了平整土地,实行了旱地改水田种植水稻,从根本上收缩改变了生产队高田种植品种 。因此,旱地种麻也就逐渐消声灭迹了 。打绳子手工业,也就断了红麻原材料的来源而失去了传承,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随着时光的流逝,打绳子这一乡土传统手艺,也逐渐淡出了镇江东乡人的记忆 。


股绳机


纥绳机


60年代江苏镇江丹徒县大路公社开始种植的红麻


红麻是地方生产队经济作物之一


红麻是乡土手艺打绳的原材料


纺车
【打绳子的乡土手艺你还记得吗 关于绳子的手工】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