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绳子的乡土手艺你还记得吗 关于绳子的手工


打绳子的乡土手艺你还记得吗 关于绳子的手工

文章插图
六七十年代,在我的记忆里,家乡大路公社广泛流传着一个独特精湛的手艺,叫做“打绳子” 。
自我出生后,就从未见过我的祖父祖母 。父母也没给我说起过,我当然就不知道祖父祖母叫啥名,长啥样 。不过,村上有个盼海奶奶,经常一边纺纱,一边给我讲述过去的许多民间有趣的故事 。童年的我一边听着精彩的故事,一边凝视着纺车感到很是好奇 。对纺车一边转动,一边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也非常感兴趣 。
我看到那种自制简易的纺车,用弹好的棉花纺成纱,再织成粗布 。然后,拿到街上染坊里染成红的蓝的或者黑的布做衣服 。那纺车的构造看起来很是简单,也很好玩 。它是由一个木制支架、摇柄、转轮和线轴纺针组成 。架子上竖着两块板状柱子,顶端开有一对同轴圆孔 。两孔之间装有一个滾筒轴,轴筒两头沿圆周边均匀插入共八对长短一致的竹杆,然后将相对和圆周两个方向的竹端用粗线或细绳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大转轮,轴的面端装有一个摇柄,这是纺车右边的构造 。左边底架上固定着一个线轴纺针,针的前后各套着一颗像算盘上的珠子,珠子之间套有一根竹管,这里是用来绕纱线用的 。最后用细麻绳作皮带将纺针轴轮与纺车大转轮相连接,当摇动手柄时就带动线轴轮转动进行纺纱,即成了一台纺车 。
在纺纱时,右手只管慢慢的摇,整个人的注意力都落在了左手上 。只见纺纱者两个指头轻轻的揑着并管住手上抓着的棉花,掌握续棉均匀,就能纺出粗细均匀的棉纱线来 。
在过去,广泛应用于缝制蚊帐的“夏布”,就是用一种苴麻纤维,通过人工捻成细麻线,再经人工织成夏布 。记得我80年代初结婚时,就是花了66元从上村叫卖的手艺老太手里买的这种夏布蚊帐 。后来卖这种夏布蚊帐的手艺人,再也没有见过了 。也许是因为夏布蚊帐,被新出的棉纱布蚊帐所替代的原故吧 。从种植苴麻到制成麻丝,又从捻麻线到织成夏布,最后缝制成夏布蚊帐 。这一整套传统手艺也就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的丢失了传承 。
数千年延续搓制、打制、使用绳子的历史,从原始简单初步的文明,发展到现代丰富成熟的文明;从手工打绳到机械制绳,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从纺纱捻麻线到打麻绳,其起步工序和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在同道工序中上纼的过程 。绳子则是增加了一道将两股以上的股绳纥绳机合在一起,经过这一道工序后就形成了绳子 。绳子从起初的草绳逐步发展为麻绳、纱线绳、尼龙绳和钢丝等金属绳 。
60年代中期,家乡大路公社各生产队为了发展副业经济,利用高田(旱田)引进种植了大批的红麻 。春天播种,夏末秋初长势达到顶峰,最高能长到一丈多高 。其茎杆有的呈红色,也有的呈绿色,其叶为三尖大叶 。到了深秋,就会层层节节开出红花、白花、黄花来 。一般在夏末秋初开花之前就开始大面积收获了 。收获时,一般是连根拔起,一边拔一边剥 。当剥下来的红麻晒干时,上面连着的茎叶也就自然脱落了,成了尽刷刷的干红麻 。这样的红麻,主要用途是用来打绳子 。也有的生产队等到红麻快要放花时,也就是红麻长足了膘 。这时将收获的红麻打捆,放在死水河里腐烂发臭,看上去河水如墨 。然后捞起来剥皮、漂洗成雪白的麻丝纤维,这种白麻丝的卖价要比干红麻要高的很多,其用途也比干红麻要更加广泛 。
由于当时整个大路公社各生产队种植红麻副业的兴起,也就带动了当地打绳子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那时全公社种植收获的红麻产量很大,大部分卖到了大路供销社收购站作调剂供给 。还有相当一部分,被家庭手艺人上村直接收购了,应用于家庭手工业打麻绳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