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为何失败?或因他错看并误判了孙权的性格和野心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为何失败?或因他错看并误判了孙权的性格和野心

文章插图
诸葛亮初出茅庐伊始  , 就向刘备献出了自己呕心沥血制定的削平天下、匡扶汉室的大战略——《隆中对》 。正是因为有了这部登高望远的宏图大作 , 弱小的刘备方能破茧为蝶、三分天下有其一 。然而继承刘备衣钵的诸葛亮还是在第五次北伐出师未捷的情形下抱憾而逝了 。之所以如此 , 一是因为后来的天下大势已经生变 , 政治、军事态势已经和诸葛亮当初拟定《隆中对》时大不相同 , 二是因为《隆中对》本身亦不可能面面俱到 , 其中有一个最大疏漏:对吴主孙权的秉性和志向预判不足 。
《隆中对》中 ,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一套先据荆州 , 再图益州 , 然后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分进合击夹攻中原的军事路线 , 但也给出了一个大前提——“天下有变”  , 意思是同时从荆益二州出军北伐还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前提:虎踞江东的孙权必须按兵不动 , 坐视蜀魏交锋 , 也即坐山观虎斗 。然而事实上 , 孙权也非小富即安的庸碌之辈 , 他也有并吞天下的壮志 , 亦可称“野心” 。他不但不肯在刘备倾力北伐时做一个袖手旁观者 , 而且他对荆州同样虎视眈眈 , 急欲染指 , 不论从战略还是战术上考虑 , 犹如江东门户的荆州对孙权都异常重要且志在必得 , 他虽表面上与刘备结盟共御曹魏 , 但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刘备舒舒服服、顺顺利利地占据整个荆襄九郡(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两省) 。
孙权对荆州的觊觎早在荆州牧刘表病死前就已经急不可耐地表现出来了 。如果说早年的孙权出兵攻打江夏太守黄祖还有着替父(孙坚)报仇的成分在内 , 那在他斩杀黄祖后虽然没采取进一步行动 , 但仍然强烈地关注荆州之风云变幻 , 那么这种关注就完全是为了开疆拓土、扩充势力 。刘表病死后 , 孙权派汉昌太守鲁肃以吊唁为名前往襄阳打探荆州集团的虚实和军政信息 , 当得知刘表二子刘琦、刘琮争位、彼此剑拔弩张、冲突一触即发时 , 当时就有了出军荆襄、一统中江中下游广袤之地的强烈冲动  , 并随之制定了周密的用兵计划 , 无奈曹操的动作更快 , 在孙权还未正式行动前就已经亲率二十余万大军(对外号称八十万)铺天盖地、浩浩荡荡地直扑荆州 , 这才有了之后的孙刘结盟、鏖战赤壁、三分天下鼎足而居的历史传奇故事 。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把孙权定位为可以团结、联手的“统战”对象 , 即“(孙权)可以为援为援而不可图也”  , 后来他提出的“北拒曹魏 , 东和孙权”也表达了同样意思 , 这当然是非常正确的 , 但他认为孙权甘当陪衬红花的绿叶、不会对刘备造成威胁 , 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了这种隐忧:即使在极力主张联刘抗曹的代表人物鲁肃继任吴大都督之时 , 貌合神离的孙刘两家仍然爆发了异常激烈的荆州争夺战 。
《三国志》记载 , 公元217年 , 吴大都督鲁肃病逝 , 孙权评价他一生的功过时 , 曾经说:“......后虽劝吾借玄德地 , 是其一短” 。这番话充分表明了孙权并不满足和刘备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的江南部分(江北的襄阳、樊城大都被曹魏掌控) , 他甚至认为当初如果没有采纳鲁肃建议借南郡之地给刘备 , 或许自己早就把整个荆南之地(今湖南)都收入囊中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