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类通用的4个喝茶误区 喝茶的误区有哪些呢


六大茶类通用的4个喝茶误区 喝茶的误区有哪些呢

文章插图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有位外地茶友,聊到他的泡茶经历 。
某次,别人送给他一盒古树普洱,据说山头还不错 。
然后就烧水准备试喝 。
8克茶,用150毫升盖碗泡,茶味倒是不苦不涩,还有明显回甘 。
但很奇怪,这茶颜色怎么这么淡?
眼看着,这就像菊花茶泡水的汤色,只有点浅浅的黄 。
于是,他先向送茶过来的当地朋友,探听情况 。
结果得知,生普的汤色就是这样 。
“你才泡第一冲,理论上那只是洗茶水,茶味还没开始真正出来……”
那位茶友半信半疑,私信找到我们 。
先发来茶汤图,接着又换了一个角度提问 。
“帮我看看,这杯茶的颜色怎么这么浅?”
说实话,只看这张茶汤图,觉得一切都很正常 。
茶汤透亮,不浑浊,肉眼看不出问题 。
至于说到汤色浅,那就更不奇怪了,这是生普新茶常见汤色嘛 。
想到这突然反应过来,对方显然是被惯性思维误导 。
事实在于,茶汤浅≠味道淡 。
喝茶时,千万别因为汤色清浅,平白无故冤枉好茶 。
岁末年终,谈及新手茶客们的喝茶“偏见”,这4点误区该早点破除!
《2》
第一,茶汤颜色浅,代表茶味淡?
并非如此,颜色深浅是用眼睛看出来的 。
而滋味浓淡,得通过嘴巴品尝,才能知道答案 。
很多时候,一些能欺骗过我们眼睛的事,不一定能瞒得过嘴巴 。
比如,看着近乎无色的白糖水 。
比如,川菜里别具一格的开水白菜 。
比如,看着迷你可爱的指天椒,实际上辣味翻天 。
所以在评价一款茶时,别急于一时地以貌取“茶” 。
一款茶的滋味如何,还得靠认真喝过,才能得出准确答案 。
像高山白毫银针,虽说它的茶汤同样是偏素色的,看着就像一轮清辉 。
但小口细啜茶汤,只会感觉它格外鲜醇、鲜爽无比 。
茶味鲜甜动人,汤感淳和又饱满 。
反过来看,有的茶汤色虽深,但却“外强中干”,茶味极度寡淡 。
就像武夷岩茶里,已经焙焦的病火茶 。
泡出来一看,茶汤呈现出浓油赤酱般的酱油汤 。
但喝入口的那一瞬间,才知道它的滋味一早就被焙空 。
喝起来空空如也,根本不好喝!
《3》
第二,茶叶的发酵程度越深,茶味越充足?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新奇说法 。
有人称,想要买到耐泡的好茶,那它的发酵程度就必须要高 。
啊,原因为何?
因为茶叶在发酵过程中,其茶味物质含量会增加 。
发酵程度深,茶味更充足 。
泡茶的时候,自然更加耐泡 。
“就像熟普之类的黑茶,普遍就比绿茶来得耐泡 。”
此言谬矣,不可信 。
决定茶味物质积累是否充足的原因有很多 。
最基础的,还得看产区、工艺、储存等 。
产区环境好,采茶标准,制茶工艺到位,规范细致仓储的好茶,茶味物质含量更丰沛 。
茶汤泡出来自然会“更有味” 。
而茶叶的发酵程度高低,只会改变茶味特色 。
做不到无中生有,凭空增加茶味 。
如果一款茶的原料太差,那么,即便发酵程度再高,依旧会寡淡无味,不好喝 。
当然,茶叶的发酵程度也不是越高越好 。
对红茶而言,如果发酵程度过高,反而会损耗茶味,更容易出酸味 。
对绿茶而言,它是六大茶类里典型的不发酵茶 。若是制茶时,加工不到位,没有及时杀青 。
那么,堆积在一旁的茶青发生轻微氧化发酵后,反而会有损绿茶本身的绿叶清汤本色 。
不论从哪一方面看,“发酵程度越高,茶味越充足”的说法,都是悖论!
《4》
第三,大叶片的茶,比纯芽头、一芽一叶的细嫩茶耐泡?
茶圈内,有一部分人坚定地认为,大叶片的茶会更耐泡 。
因为在泡茶时,粗老大叶的滋味浸出速度慢 。
刚开始泡茶,得多闷一会,才会有味道出来 。
反观那些原料细嫩的茶,像纯芽头的、一芽一叶的、采茶等级较高的 。
基本上热水一冲进去,立刻就能浸出茶味 。
所以,在耐泡度上,粗老大叶表现更优秀 。
其实这番话有待商榷,茶叶耐泡与否,关键是看品质 。
虽说,叶片发育更成熟一些的大叶片,叶表的蜡质层更厚,茶味浸出速度较缓 。
但论茶味物质的丰沛程度,表现未必出色 。
再说了,如果是人为故意采老的茶叶 。
那么,采下来的茶青鲜叶里,叶张内部纤维变粗,柔软度下降 。
并且还有不少小木棍般的硬茶梗(制茶时理应不采、或后期剔除) 。
如此低档的原料,其茶味物质一早就大量流失,品质堪忧 。
对于这样的劣质低端茶,何谈耐泡一说?
《5》
第四,六大茶类里,采茶时间越早越好?
时近年关,距离正月已经不远 。
正月一过,各地的早春新茶就蓄势待发,等待采撷了 。
到那时,全网会铺天盖地迎来以下宣传语:
“早采是宝,晚采是草 。”
“春茶以早为贵,抢先一步更能尝鲜 。”
“春茶是喝越早越好 。”
其实,这会误导不少不明真相的新茶客,让他们误以为,春茶是采越早,采越嫩越好 。
但事实并非如此,就跟孕育一个新生儿那样,十月怀胎,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
如果时机未到,那么,早产儿各方面的机能,不如足月的孩子好 。
做茶亦如此,如果罔顾茶树嫰梢生长发育的实际情况,强行嫩采 。
那么,采下的茶青原料内质发育不成熟,反而会降低品质!
再加上,制茶这件事,充满太多不确定的变量 。
以采茶时机看,每一年的天气不同,升温速度不同,降雨量不同,导致茶树发芽速度,有快有慢 。
所以,每年采摘春茶的时间,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不断浮动 。
临近开采的那些天,需要有经验的人到茶地实地走访、观察、记录 。
再结合天气情况,组织采茶工人采茶 。
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才能制出高品质的新茶 。
在喝春茶新茶尝鲜时,千万不能持“抢头柱香”的心态,而是尽量客观看待 。
早,不代表好 。
恰到好处,时机正好,才是做出好茶的诀窍之处!


《6》
在茶叶圈子待久了,再出去看看 。
才发现,普通人眼里的认识的“茶”,大有不同 。
有人觉得,喝茶不过是喝一杯有味道的水,只是为了解渴 。
有人认为,大叶片的茶看着不高级,真正的好茶都喝细芽嫩叶 。
有人以为,大叶片的茶性价比更高,更耐泡 。
有人坚信,经过发酵后的茶,茶汤颜色深,滋味也更足 。
有人相信,喝绿茶之类的新茶尝鲜,赶早不赶晚……
这些林林总总的杂谈,其实,都是新手易错的认知误区 。
错不可怕,关键是正视 。
喝茶这件事,万变不离其宗,喝起来有香、有水、有韵味,才是一流好茶 。
除此外,一切的外在条件(原料嫩不嫩,汤色深不深,是否明前茶),都是浮云 。
学会喝茶,比起关注一款茶的外在噱头,认清本质才是上选!
更多关于喝茶的知识关于老白茶的药香,这五点误区,你弄清了吗?
一喝茶就失眠,是平时喝茶量太少?还是泡茶时喝太浓?
不论绿茶、白茶、红茶、乌龙茶,传统喝茶方式好?还是喝奶茶好?
喝茶二十多年,怎么连这些喝白茶常识,都不了解?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
【六大茶类通用的4个喝茶误区 喝茶的误区有哪些呢】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