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除虾塘甲藻

怎么去除虾塘甲藻,小龙虾虾塘的水变红黑色?小龙虾虾塘的水变红黑色,将会直接导致小龙虾饮食出现问题,甚至大面积死亡和绝产 。而造成水体发黑原因就是水中有机质过多,在夏季高温及水体缺氧下很容易分解腐烂,以悬浮形式表现为发黑,如果不及时处理严重情况下水体还将会发臭,造成恶性循环,造成整个虾塘绝产的出现 。这其中有一个主因,和两个误区!
一、水体发黑会导致虾塘内水草大面积死亡,进而影响小龙虾的饮食和生存环境 。
夏季我们通常加高水位,来保证水草在较适宜的温度下生长,但如果水体透明度降低甚至发黑 , 一来附着在水草表面的污物增多;二来水体本身透明度降低影响光照;都会导致水草在水中光合作用受阻,氧气释放不足造成小龙虾大面积缺氧,而且水草的生长严重受到抑制或将大面积死亡,造成小龙虾天然植物饵料急剧减少,缺氧环境还会使小龙虾活力降低,进而进食和觅食能力不足 。
二、人为因素导致小龙虾饮食不好,进而形成水体发黑导致的误区 。
夏季投喂小龙虾要根据其白天打洞应激避暑,夜间出来觅食的习性,选择晚上投喂,以一到两小时吃完的量为易 。暴雨雷雨天气不投喂的原则 。一来白天小龙虾觅食少,喂食容易大量剩余沉积 。二来暴雨天小龙虾应激躲避,喂食仍会大量剩余沉积 , 而且受夏季雨天气压低,水中普遍缺氧 。以上两种投喂不仅浪费,而且受夏季高温和暴雨缺氧 , 沉积后的食物高温和缺氧都会加速腐烂分解,造成悬浮水体发黑 。
因此,人工投喂造成的小龙虾饮食不良,很容易联想到水体发黑,其实是一种投喂不科学引起的水体发黑,属于“因果颠倒”的误区 。
三、夏季天气突变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出现倒藻,造成小龙虾饮食不良 , 进而出现水体发黑导致的误区 。
夏季天气多变、富营养化以及过量使用消毒产品容易引起“倒藻”出现,而倒藻又是引起水体发黑的主要因素,此时小龙虾仍然会出现饮食不良 , 活力偏弱 , 但其真正原因就是倒藻造成水体严重缺氧,并非直接由水体发黑导致 。
由编者分析,两个误区虽然不是直接导致小龙虾饮食问题的出现,但也有一定的连带因素导致 。所以,以上三个方面虾农一定要尽量避免,目前也是小龙虾育肥的关键时期,一定要科学喂养,合理管水 , 按时治草,如此便能事半功倍 。
以上为个人观点 , 仅供参考!想了解更多三农信息,请关注“瞳影简生”!谢谢!
池塘养鱼如何看水色?养鱼先养水”,养殖水体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虾、蟹等的生长、发育,也直接关系到养殖产量及养殖效益 。关于养殖水体,人们常提到的四个字是“肥、活、嫩、爽”,达到这四个字的标准 , 水体水质就适宜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 。怎样的养殖水体是“肥、活、嫩、爽”?如何识别养殖水体的好坏?比较简单直观的方法,就是看水体的水色,从而判断水体水质的优劣 。
较好的水色
1褐色水
当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以硅藻、隐藻为主,其次是裸藻、绿藻、甲藻 , 这时水体呈现的水色是茶褐色,这是池塘养殖的优质水色,鱼类可以得到很好地生长 。不过硅藻对水环境变化适应性弱,当水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 , 硅藻会大量死亡,水色也随之变化此时要注意换水或添注新水 。
2黄绿色水
这种颜色的水体中的藻类主要是硅藻和绿藻,其次是裸藻、衣藻,也包含部分蓝藻 。除蓝藻外,其他都是鱼类易消化的种类,属于水产养殖的理想水色因为绿藻对水环境变化适应性比较强,同时可以大量吸收氮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所以以绿藻为主的水体比较稳定 。
以上这两种水色的培育和保持、调控技术:适时添注新水,在养殖旺期,每2~3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水量为养殖水体总量的l/10左右 。适时追肥追肥可用腐熟后的有机肥和含磷、镁、钙成分的化肥如磷酸氢钙等 。如果硅藻需要的营养元素得到补充,硅藻得到较好的生长发育,可使该水色持续较长时间 。
3、油清色水渐变为灰白色水
这种水色的水质属于四字中的“嫩、爽” , 且肥度适中 。油清色,是因为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大量繁殖继而轮虫和无节幼体等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使池水呈灰白色,此时常称为“灰水” 。养殖水体呈现这两种水色,表明水体中浮游生物丰富且繁殖力旺盛,浮游生物种群组成处于较好的平衡状态,是培育鱼苗的良好水质,比如鲢鳙鱼种在这种水色的水体中能得到很好地生长 。
应多加留意的水色
1黑褐色的水
出现这种水色,首先应该想到是否为施肥超量 。这种水色的水体,往往水质过肥,并开始向“老”水转化 , 有时甚至已接近恶化,水体中有毒物质积累较多 。这种水色的水中,鞭毛藻、裸藻为优势种群,这些藻类可分泌毒素 。在毒素作用下 , 养殖对象会暴发疾病甚至中毒死亡 。其中以对蟹塘、虾塘的危害最严重 。
出现黑褐色水,应立即减少或停喂饲料、加注新水开动增氧机增氧、曝气,降低毒素浓度 。同时施用以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为主要菌类的生物制剂 。3~5天即可有效消除不良水色 。
2、草绿色伴有红色浮膜的水
这种颜色的水体水质较浓,以裸藻及绿藻为优势种水面有浮膜,在光照强烈时呈红色 。这种水一般白天呈现红色,傍晚或夜里变成绿色水 。这种水色的水质在初期形成时对鱼类生长影响不大,但若不及时加以调节,会影响养殖对象的食欲 , 造成其摄食量减少 。此时可以用生石灰或硫酸铜控制这些藻类的数量,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间隔多使用几次,以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 。
3、澄清色水
也叫青苔水,养殖水体澄清 , 是因为水体中基本无藻类、缺乏营养元素,或水体受重金属污染,藻类无法生长繁殖 。此时水体中基本没有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池塘底部容易滋生大量青苔 。这种水体水质极不稳定,各项水质指标变化幅度较大,容易引起水产动物的应激反应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投放幼苗,苗种入池后缺乏适口的天然饵料 。而青苔大量滋生时会严重影响水产动物的活动和摄食 。此时,首先要抑制青苔生长,可采用有机肥挂袋的方法,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如鸡粪)装袋后,定置悬挂在生长茂盛的青苔上方,待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遮蔽青苔生长的阳光后 , 青苔就自然死去 , 水色可逐渐变绿 。同时泼洒生物制剂调节水色,恢复到淡绿色好水 。
4、蓝绿色水
即所谓的水华水 , 指池水往往出现绿色、蓝绿色或黄绿色的带状或云状水华,这种水往往是肥水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 。水体浮游植物数量很大,水的透明度较低,池水较混浊 。这种水在没有发生恶化、“转水”前,也是饲养鲢、鳙鱼的较好水质 。但应提防天气变化、异常而造成过度繁殖的藻类大批死亡使水质突变,转为“臭清水” 。对“水华”水,首先在养殖水体出水口处上方开口,放出表层水 , 将蓝绿藻排出池塘外,连续2~3天,或用人工密网、捞海在下风处捞除 。使用二氧化氯0.1克/米3加沸石粉10克/米3,全塘泼洒,连续1~3天 , 可有效消除蓝藻,改善水色、水质状况 。待蓝绿色水色减淡后,施用磷酸氢钙,重新培育成嫩绿藻水或硅藻水 。
5、灰褐色水是一种劣质水,水体中主要以老化藻类为主 。老化藻类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增加 , 缺乏藻类必需的微量元素,叶绿素含量减少,基本没有新生藻类 。水体发生“倒藻”或“转水”时,也会出现这种水色 。这种水色的水体,水体表面往往会出现一层油膜或泡沫,从而阻隔了养殖水体与空气的气体交换 , 因此水体中溶解氧偏低 , 并且有机物含量高,如检测水体水质,会发现各项指标均不正常严重时甚至造成“泛池” 。此时的补救措施是及时换水、加注新水,施用水质改良剂调水后肥水 。
【怎么去除虾塘甲藻】6、暗绿色(深蓝绿色)水
这种水色,是由于池塘老化、水温和气温较高、水中氮、磷比例失调所致 。水体中以蓝藻门的微囊藻和绿藻门的纤维藻占优势,俗称“湖靛”,这些都是鱼类不易消化的藻类 。这种水体往往在水体表面形成一层油漆状绿膜,并有难闻气味,水体和空气之间不能进行气体交换,水体pH值昼夜变化幅度大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偏高,对水产养殖不利
这种水体要减少施肥,设法降低pH值 , 并使用絮凝剂 。加强换水与增氧,加水量为水体总量的5%~10% 。或在下风处用硫酸铜、清塘净、青苔净等药物灭藻,施用水质改良剂或微生物制剂如复合芽孢杆菌调节水质 。另外可适当减少投饲量 。
不好的水体和水色1黄色水
这种水色主要是因为池中有机物含量高,有机物分解后造成水体水质各项指标恶化,硫化氢及藻类毒素含量超标 , 容易引起水产动物中毒死亡 。池底pH值下降,影响浮游动植物生长、繁殖 。盐碱地开挖的池塘也会经常出现此种水色 。浮游植物主要以双鞭毛的金藻或三毛金藻为优势种群,有时水面像铺了一层金黄色油膜 。此时要进行换水和增氧 , 同样要用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
泥皮”(俗称“土皮”)水
“泥皮”通常由藻类尸体、腐殖质和多种原生动物(如纤毛虫)等混合而成 。白天温度较高时“泥皮”上浮水面,夜晚温度低时则会下沉 , 会阻隔水体、底质及空气间的物质交换,导致底质板结、水色长期肥不上来、寄生虫和细菌滋生,水产动物极易发生疾病 。建议先换水,用生物肥肥水 , 并用微生物制剂促进有机物分解,防止底质恶化 , 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
1亩虾塘适合多大的增氧机?为了追求稳定,1亩塘需要配备3千瓦也就是2-3部的增氧机 。
养殖户大多选择质量好的虾苗,投苗密度通常在10万尾以内/亩,投苗成活率一般在5-7成 , 基本上都能做到有利可图,一般投喂草虾料,料比为2-3斤料长1斤虾 。
日常管理:控藻、换水、增氧都是养殖成败的关键 。养殖过程中 , 必须防止蓝藻、甲藻的出现;每日都需要更换10%以上的水,换水时间在上午白虾吃料之后;增氧能力要充足 , 除了投料时间,一般都是全天候增氧机运转 。
鱼塘改成什么颜色?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水产品的生产养殖情况,水质的优劣是通过水色表现出来,而水色又是由下面这些因素决定的: ① 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② 有机溶解物 ③ 悬浮颗粒的多寡 因此了解与掌握养殖水体的水色变化 , 并通过科学调控技术措施来达到所要求的水色,是水产养殖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所谓‘养鱼先看水’就是这个道理 。一、优质水色的种类、特点及调控技术 在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鱼、虾、蟹的养殖中,优质的水色大致可分为下列五种:即淡绿色、翠绿色、茶褐色、黄绿色、浓绿色 。1. 淡绿色、翠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1.1. .特点 这种水色在鱼、虾、蟹养殖中,都是希望得到的最佳水色,尤其在幼体阶段的养殖中更为需要 。这种水色中富含金藻门、绿藻门中的小球藻、栅藻、板星藻等藻类 。这些藻类的品质富含营养盐类及维生素 , 并易于作为营养物被消化吸收;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可向水中提供溶解氧 。这种水色的水体 , 透明度大多在20~30厘米,水质稳定,水中有机、无机悬浮物较少,水产养殖中所要求的‘肥而爽’之水质,即为这种水色的水质 , 这是保证取得良好养殖效益的优质水色 。1..2 培育和保持该种水色调控技术 放养前,塘口先用生石灰消毒,并投放有机肥,一般每亩生石灰用量150千克左右,清塘后投放有机肥培育水质 , 视塘口底泥肥沃程度、用量在100~150千克/亩 。养殖过程中,遇到水色由淡绿、翠绿色变浓变深,可适当添注新水稀释调节 。达到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水色的状态 。2. 茶褐色、黄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2.1 特点 这两种水色的水中,浮游植物中硅藻门种类为优势种群,并有部分绿藻,如新月藻、舟形藻、褐指藻、甲藻为主 。这些藻类中的色素呈褐色或茶褐色 。这种水色是鱼、虾、蟹养殖中的最佳水色 。这种水色中的藻类易于鱼类消化吸收,且营养丰富,富含钙、镁、铁等无机盐及多种维生素 。水中溶氧丰富 , 有毒有害物质稀少 , 宜于鱼类生长发育,且病害发生率低 。在苗种养殖阶段,这种水色水质为最佳水质 。但是,这种水色的缺点是持续时间较短 , 一般在10~15天后,易于转换成其他水色 。2.2 培养和保持 茶褐色、黄绿色水色的调控技术①适时添注新水 , 在养殖旺期,每2~3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水量为养殖水体总量的l/10左右 。②适时追肥,追肥可用腐熟后的有机肥和含磷、镁、钙成份的化肥,如磷酸氢钙等 。由于硅藻需要的营养元素得到补充,促进了硅藻的生长发育,故可使该水色持续较长时间 。3. 浓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3.1 特点 这种水色呈深绿色 , 且浓度加大,因此透明度较低 , 一般不足15厘米,水中的藻类以绿藻门为主,如螺旋藻、衣藻等 。这种水色水质较肥 , 且较稳定,可持续较长时间 , 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在养殖盛期的塘口水体中 , 大多为这种水色 。在浓绿色水中,藻类日趋老化,但光合作用较强,产氧功能好,并仍可被消化吸收,所以在成鱼养殖中仍属良好水质之列 。但是在养殖高温季节 , 这种水色水质要注意加注新水调节 , 以防由于残饵及排泄物增加,致使水质进一步变浓,造成水体底部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浓度加大,水中溶氧减少,水质变坏,从而使养殖效果降低,甚至会引发疾病,造成养殖损失 。3.2.控制调节 浓绿色水色的技术措施 ①每日加注新水降低水色浓度,加水量为水体总量的5%~10% 。②适当降低投饲量 。③泼洒沸石粉或生石灰调整水色,用量为0.1千克/米3 。二、劣质水色的种类、特点及调控技术 1. 蓝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1.1.特点 这种水色由于蓝藻门中的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微囊藻所致),水质混浊、浓厚,在塘口下风处的水中有大量蓝绿色悬浮颗粒,水表层有带状、云状蓝绿色藻群聚集,形成油膜,并有气泡出现(又称水华),而在水体的下层则很清瘦 。当水温达到28℃以上阶段后,藻类会陆续死亡,产生毒素,败坏水质 。在高温季节的7—8月份 , 养殖密度过大的水体大多会产生这种水色 。蓝绿色水质持续时间过长、浓度过大后,会对水产养殖造成极大危害,易暴发鱼病,造成成批死亡现象,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1.2 消除控制蓝绿色水色水质的技术措施 ① 排放法:在养殖水体出水口处上方,开口放出表层水,将蓝绿藻排出塘口外,连续2~3天 。或用人工密网、捞海在下风头处捞除 。② 使用二氧化氯0.1克/米 。,加沸石粉10克/米3,全塘泼洒 , 连续1~3天,可有效消除蓝藻,改善水色水质状况 。③ 待蓝绿色水色减淡后,施用磷酸氢钙 , 重新培育成嫩绿藻水或硅藻水 。2. 黑褐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2.1.特点 这种水色又叫酱油色水,呈黑褐色或深红褐、深黄褐色 。形成这种水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养殖中后期 , 投饲后残饵、排泄物过多,有机物在塘底腐败分解,形成富营养化水质 , 水中悬浮有机物增多,水质老化恶化 , 毒物积累增多 。这种水色的水中,鞭毛藻、裸藻为优势种群 , 这些藻类可分泌毒素 。在毒素作用下,养殖对象会暴发疾病 , 以至中毒死亡 。其中以对蟹塘、虾塘的危害最甚 。2.2.消除调控的技术措施 (1)立即减少或停喂饲料、加注新水 。(2)开动增氧机 , 增氧曝气,降低毒素浓度 。(3)施用以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为主要菌类的生物制剂 。3~5天即可有效消除该不良水色 。3. 清澈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3.1.特点 这种水色的水有两种情况: ① 一是青苔水,即水体底部长满青苔 , 使水体变清变瘦,水中缺乏营养盐类 , 有益藻类绝生,养殖幼体进入青苔很难成活; ② 二是黑清水,水色透明见底,但呈黑清色,并散发有腥臭味 。水中浮游植物绝迹,有大量大型浮游动物出现 , 养殖上称‘转水’ 。这种水为水质变坏的坏水 , 是不宜进行养殖的水体 。3.2.消除调控的技术措施 (1)青苔水的调控技术措施:①首先要抑制青苔生长 。可用有机肥挂袋的办法,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如鸡粪)装袋后,定置悬挂在生长茂盛的青苔上方,待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遮蔽青苔生长的阳光后,青苔自然死去,水色可逐渐变绿 。②泼洒生物制剂可调节水色,恢复到淡绿色好水 。(2)黑清水的调控技术措施:①全塘泼洒敌百虫制剂,浓度为1克/米3,杀灭大型浮游动物 。②加换新水,并泼洒生石灰(化水后),用量为每米水深30~40千克/亩 。③最后泼洒有机肥或无机肥,增加营养盐类物质,调控到较好水色水质 。经上述措施,一般经5~7天水色可转好,变为浅绿色水色 。如何看水色来判断水的肥瘦度 各类浮游植物含有不同的色素,因而鱼池出现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池水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浓度 。我们可从池水的颜色来判断池水的肥与瘦 。一、瘦水 水色清淡,或呈现出浅绿色,透明度较大,一般可达60-70厘米以上 , 浮游生物数量少,水中往往长有丝状藻类如水绵、刚毛藻、水生维管束植物如蒲草等 。二、孬水 1、暗绿色 天热时水面常有暗绿色或绿色浮膜,水中团藻类、裸藻类较多 2、灰蓝色 透明度低 , 混浊度大,水中颤藻等蓝藻较多 。3、蓝绿色 透明度低,混浊度大,天热时有灰黄色浮膜 , 水中微囊藻、囊球藻等绿藻较多 。上述三种颜色的池水,虽然浮游植物较多,但大多属于难消化的种类,因此为不好的水 。三、较肥的水 一般呈草绿带黄色,混浊度较大,水中的多数为鱼类半消化或易消化的浮游植物 。四、肥水 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混浊度较?。该鞫仁手?,一般为25-40厘米 。水中鱼类容易消化的种类如硅藻、隐藻或金藻等较多,浮游动物以轮虫较多,有时有枝角类、桡足类也较多 。肥水按其水色可分二种类型: 1、褐色水(包括黄褐、茶褐、褐带绿等):优势种多为硅藻、有时隐藻大量繁殖也呈褐色 。同时有较多的微细浮游植物,如绿球藻,特别是褐带绿的水 。2、绿色水(包括油绿、黄绿、绿带褐等):优质种多为绿藻(如绿球藻和隐藻),同时有较多的硅藻 。五、‘水华’水 所谓‘水华’水,是在肥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 。水中含有大量的裸甲藻及较多的隐藻 , 水色呈黄绿色或绿色 。这类水,当遇到天气正常时 , 水质容易突变 , 水质发黑,继而转清,发臭,渔民称其为‘臭清水’ 。由于缺氧,极易引起池鱼大批死亡 。据试验,保持较长时间的‘水华’水而不让水质恶化,可以加速鲢、鳙鱼的生长和提高鱼的产量 。
虾塘甲澡怎么消灭?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消灭虾塘甲藻:
1 , 放养前 , 用生石灰进行干法清塘
2、当池水发现青苔时,可用扑草净2200~2800克/公顷,搅拌于青泥苔上,或用草木灰进行遍洒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