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池甲藻怎么处理

虾池甲藻怎么处理 , 南美白对虾产生白便的原因有哪些?南美白对虾产生白便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止白便的产生?
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出现白便这一异常情况,是很易见到的,至于其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例如饲料质量差、药物刺激、弧菌超标、投喂不当、肠炎等等 , 但是这些因素其实到最后会是同时指向一个地方——肝胰脏 , 没错就是肝胰脏出现了问题 。
肝胰脏是对虾体内最大最也是最重要的内脏器官,其具有解毒、消化、免疫调节等功能 。如果肝胰脏遭受侵害或其它异常刺激就会发生病变,从而引起解毒功能下降、消化液分泌失常,严重的会直接导致蛋白酶成分结构和功能异常,这种情况下会导致肠道内蛋白质消化分解异常,消化道内的蛋白质不会彻底地被分解为最终产物氨基酸 , 而是被分解为中间产物 。这些成分存留在肠道中短时间内得不到进一步分解 , 受理化因素影响,就很快变性或变质,形成粘性聚合物 , 产生发臭的异味 。这种聚合物难溶于水而且比重轻 。如果排出体外的虾便中这种聚合物占的比例过大,就会悬浮水中或漂浮于水面,同时经水解氧化后颜色呈现乳白色因此称之为“白便” 。这就是白便产生的原因 , 至于如何来预防白便的产生 , 踏火建议从以下几点来做:
合理投喂:这里说的合理投喂不光是喂的量上要合理,同时所喂的饲料品质也要合格才行 , 对于变质的饲料一定不能喂,否则会引起肝胰脏出现现病变 , 另外在生产中根据天气情况和虾的情况及水质变化来合理投喂 , 如果这几点出现异常时宁愿少喂甚至是停喂孔不要去免强喂 。
养好水:这个是关键,好的水质可以起到抑制水体中有害菌群的生长繁殖,在一个水体中这些有害菌少了之后病源对虾的的危害也就小了,自然利于虾的健康生长 。合理利用益生菌:这个是现在养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措施,这些益生菌包括芽孢杆菌、EN菌、光合菌、乳酸菌等等,这些菌大都数都可用来调水和改善水体微生群的作用,也可用来拌料直接喂给虾吃 , 因为这些益生菌的存在一个是可以提高虾的自身免疫力,二是可以抑制其它菌的生长,如是拌料的话可直接促进饲料的消化和吸收,这样可直接起到降低肝胰脏压力的作用,减轻其负担 。适时消毒:对于养殖来说,所有病都得以防为主,在对虾养殖中同样是这一个道理,一定要坚持定期用药来消毒水体,这种高温季节弧菌很易繁殖起来,因此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 。
以上仅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供参考用,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 , 谢谢!
对虾塘水面有死藻用什么解毒好?对虾塘水面有死藻用什么解毒好?
水产养殖中在这种高温天气中出现倒藻、死藻、起水华,这是很容易出现的状况 。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对养殖者的一种警示,说明这个养殖水体已出现异常需要及时来处理才行了 。对于这种情况常用的处理方法就是换水、改底再有就是解毒了,那么当对虾塘水面有死藻出现时用什么来解毒好呢?
其实这个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也并不是所有的水面一有死藻就需要去解毒,还得看一下死藻多不多,有没有其它办法来处理 。如果只是刚开始水面出现少量死藻的话可通过换水来处理,只有对于那种死藻很多、水质开始恶化的塘口才会用药来解毒 。
但这理需要注意的是当水面出现过多死藻时也并不是只单单解一下毒就可以了的,建议在解毒之前先用药来改一下底 , 这样会更好 。以在对虾养殖中用的较多的改底产品过硫酸氢钾为例,用药后第二天再用有机酸来解毒,市面上一般用来解毒的有机酸都可以用 。要是死藻多的话用过这药之后第三天再用一次益生菌,这样可起到培藻的作用,只有当水体中的藻相平衡了之后,才会减少水体中的藻类死掉或是失衡(某种藻类过度繁殖最后出现倒藻,从而引起藻类死亡)的情况发生 。
如果是因蓝藻而引起的倒藻,可以用一些蓝藻分解素,这是目前相对来说比较好用的一类产品,这个在踏火之前的一个问题中有很详细的讲解 , 如有需要可去翻阅 。
以上仅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供参考用,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谢谢!
对虾塘水变墨绿色是怎么回事?我是一个养殖户 。养南美白对虾跟罗氏虾有十来个年头了 。一般来说养殖的中后期,水色会变浓绿 。这是因为长期的投喂积累的残留饵料 。以及虾的排泄物在池底发酵,会产生氨氮 。亚硝酸盐,以及硫化氢等等有毒有害的物质 , 促使藻类老化 , 无法新增藻类,严重的水色还会由浓绿色转变为黑褐色 。阴雨天易发倒藻,影响虾的正常生长 , 白对虾养殖对于水质要求很高,有害藻类附着其鳃部易发黑鳃,黄鳃等等病害,虾吸收钙质微量元素主要依靠鳃部的过滤,长期因有害藻类堵塞,易导致其黄足 , 软壳,体质变弱,水产养殖预防为主,在平时多测量水体的有害物各类指标,定期使用分链球菌分解池底的残留饵料,以及虾的排泄物,配合使用芽孢杆菌,乳酸菌改善虾的肠道健康,保持水体的微生态平衡,防止其富营养化,进而防止爆发以蓝藻为代表的有害藻类病害,视情况而定使用底质改良剂,保持良好水色,有利于虾的健康生长!
赤朝是怎样形成的?“赤潮” , 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 , 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 , 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发生后 , 除海水变成红色外,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 , 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 , 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 , 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大量含有各种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 , 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十几年来 , 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 。对赤潮的发生、危害予以研究和防治 , 涉及到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和环境海洋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 , 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发生赤潮的原因】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 , 尽管其他因子都适宜 , 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 , 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 。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 , 使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 。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 , 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副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 , 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 。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 。据研究表明 , 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 。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 mg/dm3 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 。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 , 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生长显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 , 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 。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 。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 。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 。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 。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 。这些硅藻过盛 , 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 。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 。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 , 风力较弱 , 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国沿海养殖业的大发展 , 尤其是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 。也产生了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 。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 。由于养殖技术陈旧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饵量偏大,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 。另一方面,由于虾池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 。由此可见,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也使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 。【赤潮的发生过程】 赤潮的长消过程,大致可分为起始、发展、维持和消亡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主要理、化和生物控制因素如表9-12 。1.起始阶段 海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种(包括营养体或胞囊) 。并且,此时的水环境各种物理、化学条件基本适宜于某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 。2.发展阶段 亦称为赤潮的形成阶段 。当海域内的某种赤潮生物种群有了一定个体数量时,且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等外环境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增殖的最适范围,赤潮生物即可进入指数增殖期,就有可能较快地发展成赤潮 。3.维持阶段 这一阶段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和各种营养盐的富有程度,以及当营养盐被大量消耗后补充的速率和补充量 。如果这阶段海区风平浪静,水体铅直混合与水平混合较差,水团相对稳定,且营养盐等又能及时得到必要的补充 , 赤潮就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反之,若遇台风、阴雨,水体稳定性差或因营养盐被消耗殆尽,又未能得到及时补充,那么,赤潮现象就可能很快消失 。表9-12 赤潮长消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物理、化学和生物控制因素 赤潮阶段 控制因素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 起始阶段 底部湍流、上升流底层水体温度、水体铅直混合 营养盐、微量元素、赤潮生物生长促进剂 赤潮“种子”群落、动物摄食、物种间的竞争 发展阶段 水温、盐度、光照等 营养盐和微量元素 赤潮生物种群缺少摄食者和竞争者 维持阶段 水体稳定性 (风、潮汐、辐合、辐散、温盐跃层、淡水注入) 营养盐或微量元素限制 过量吸收的营养盐和微量元素、溶胞作用、聚结作用、铅直迁移和扩散 消亡阶段 水体水平和铅直混合 营养盐耗尽、产生有毒物质 沉降作用、被摄食分解、孢束形成、物种间的竞争 4.消亡阶段 所谓消亡阶段是指赤潮现象消失的过程 。引起消失的原因可有刮风、下雨或营养盐消耗殆尽 。也可因温度已超过该赤潮生物的适宜范围 。还可因潮流增强,赤潮被扩散等等 。赤潮消失过程经常是赤潮对渔业危害的最严重阶段 。【赤潮的防治与监测监视】 赤潮是袭扰许多沿海国家的一种新的海洋灾害 , 已引起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有的国家已严格控制污水和污染物的入海量,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从现有条件看,一旦大面积赤潮出现后,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加以制止,对于一些局部小范围防治赤潮的方法,虽实验过多种,但效果还不够理想 。主要是利用化学药物(硫酸铜)杀灭赤潮生物,但效果欠佳,费用昂贵,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不太好;有的采用网具捕捞赤潮生物,或采用隔离手段把养殖区保护起来;有的正在实验以虫治虫的办法,繁殖棱足类及二枚贝来捕食赤潮生物等等 。这些方法均在实验中,还未取得较大的突破,从发展趋势看,生物控制法,即分离出对赤潮藻类合适的控制生物,以调节海水中的富营养化环境将是较好的选择 。日本科学家发现人工养殖的铜藻藻体、江篱藻体等海藻在茂盛期,可以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氮和磷,如果在易发生赤潮的富营养化海域,大量养殖这些藻类 , 并在生长最旺盛时及时采收,能较好的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的程度 。此外利用动力或机械方法搅动底质,促进海底有机污染物分解,恢复底栖生物生存环境,提高海区的自净能力 , 也是一种比较好又实用的方法 。利用粘土矿物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 , 和粘土矿物中铝离子对赤潮生物细胞的破坏作用来消除赤潮,也取得了好进展,并有可能成为一项较实用的防治赤潮的途径,因为利用粘土治理赤潮具有很多优点,目前已证实的有:对生物和环境无害,有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净化作用;粘土资源丰富,且是底栖生物和鱼贝类幼仔的饵料,操作简便易行,可以大范围使用 。当然,开展赤潮有关形成机理和预测、防治应用技术的研究,是标本兼治的良策 。目前,赤潮对生物资源的影响已成为联合国有关组织所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已召开多次国际性赤潮问题研讨会,制订出长期研究计划,重点是赤潮发生机制、赤潮的监测和预报,以及治理赤潮的方法等 。目前,在防范赤潮工作方面,有些国家正在建立赤潮防治和监测监视系统,对有迹象出现赤潮的海区,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赤潮环境因素的消长动向 , 为预报赤潮的发生提供信息;对已发生赤潮的海区则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切实控制沿海废水废物的入海量,特别要控制氮、磷和其他有机物的排放量,避免海区的富营养化,是防范赤潮发生的一项根本措施,已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 。此外,随着沿海养殖业的兴起 , 避免养殖废水污染海区 , 很多养殖场已建立小型蓄水站,以淡化水体的营养,在赤潮发生时可以调剂用水,与此同时,改进养殖饵料种类,用半生态系养殖方法逐步替代投饵喂养方式,以期自然增殖有益藻类和浮游生物,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
对虾养殖中如何避免养殖中后期水浓藻类老化水质和底质变差?养虾先养水,改底是基?。嘣迨枪丶?,水质、底质、藻相、溶氧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因此,养水调水、改底、培藻 , 增氧协调管理很重要 。要想水质活爽,必先培出优良的藻相;要想水色藻相稳定,底质的改良和养护不可忽视 。水体90%溶解氧源于藻类光合作用,在养殖过程应尽量培养池塘水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维持水体一定的肥度来保持藻相,提高对虾应激能力 。
当前养产殖业水源污染越来越明显,养殖过程中调节水质真的非常重要 。加上多变的天气台风、暴雨,高温,容易造成温度、盐度变化大,溶解氧低,水体分层及PH值极速下降,甚至产生底部缺氧,倒藻现象,对养殖极为不利 。
一、怎样判断好水?
1、水色的标准:
优良水质的标准是:“肥、活、嫩、爽” 。
肥就是浮游生物多且可供鱼虾消化食用种类数量多;水体带有一定的透明度(25-30公分左右) 。
活就是水色和水体透明度随光照时间不同的有变化早上清爽,下午较浓,藻类处在不断被利用和不断增长、池塘中物质循环处于良好状态,浮游动、植物相对平衡 。
嫩所指的是藻类生长良好,水色鲜嫩呈现色泽,且不发暗 。
爽指水体悬浮物或溶解的有机物较少,水质清爽不发粘,水面无油膜泡沫,和浑浊度低 。
2、水色水质辨别:
水要“五看”
①水的颜色
一类以黄绿色为主,另一类以茶褐色为主 。
②水色变化
水色的变化是“活水”死水的证明,有“日变化”和“旬变化”两种,通常容易被利用的浮游生物且大多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因此形成池水透明度的“日变化” 。另:每一个礼拜左右水色浓淡呈周期性的交替出现,这就是“旬变化” 。要记?。悍彩撬岜浠南禾辆褪且惶痢盎钏保裨蚓涂赡苁且惶了浪?。
③透明度
透明度小于10公分为较肥水,大于50公分的为瘦水 , 过肥用菌调,过瘦追加肥 。
④水面有无“水华出现
要控制水华的出现 , 方法:减少或停止追肥或投喂 , 换一部分老水后引注新水,用生石灰或者二溴海因全池泼洒 。消毒
⑤池塘下风处的油膜泡沫 。
在没有水华的池里,从下风处水面油膜颜色面积大小来衡量水质的好坏 。肥水池下风处的油膜多,沾粘,发泡 , 有腥味 , 上午呈现黄褐色或烟灰色,下午呈绿色 , 通常的俗语“早红晚绿” 。如果水面长期有一层不散的铁锈膜和死藻 , 则说明池水瘦而老化,必须引注新水并消毒追肥调节水质 。
二、水色藻相
①常见的好水色有以下4种:
黄绿色:以硅藻为主,绿藻、裸藻次之;
草绿色:以绿藻、裸藻为主,油绿色主要是硅藻、绿藻、甲藻、蓝藻;
茶褐色:以硅藻、隐藻为主,裸藻、绿藻、甲藻次之 。
②常见的坏水色有以下几种:
【虾池甲藻怎么处理】水色呈蓝绿、灰绿而浑浊,高温天气在下风一边的水体表面出现灰黄绿色浮膜,表明水质已老化,以蓝藻为主 , 数量占绝对优势;盖过了有益藻类生长;
水色呈灰黄、橙黄且浑浊,在水体表面有同样颜色的浮膜,表明水色过浓 , 水质恶化,以蓝藻为主,且开始大量死亡;有阵阵腥臭味;
水色呈灰白色 , 水体中大量的浮游生物逐渐死亡,水质开始恶化,水体溶氧低,有泛塘浮头的危险;
水色呈黑褐色,表明水质接近恶化 , 施用较多的有机肥 、水体腐殖含量多,以隐藻为主 , 蓝藻次之;
水色呈淡红色,颜色浓淡分布不匀,表明水体中的水蚤繁殖过多 , 藻类很少,溶氧量很低 , 已发生转水倒藻和水体分层现象,水质较瘦;
三、影响水质的几个重要因子
(1)影响水质的重要因子 ——溶解氧
池中水体溶氧解低于2毫升 , 对虾呼吸就会加快,体力消耗就会加大 。长时间处于低氧状态,对虾生活机能会减弱、行动迟缓、摄食不良、容易浮头,吃料缓慢甚至不吃、生长受到抑制,逐步会造成慢性病害,对虾肝胰腺破损,发生偷死 。
(2)影响水质的重要因子——PH值
①PH值对水质和养殖动物的影响
一般对虾适宜生长的水体PH值是8.2至8.5左右 , 水体PH值过高容易腐蚀对虾鳃组织,增加水体中氨氮的毒性,容易引起对虾大量死亡 。PH值过低可使对虾血液的PH值下降,减弱其吸氧能力 , 易造成对虾缺氧浮头 , 此时应停止摄食,
稳定PH值常用的有生石灰,和钙磷剂提高水体的缓冲力 , 接着用“利生素”+碳活力+益藻肥水膏进行调水,如果对虾有不良症状,要先使用聚维酮碘或者二溴海因进行消毒,晚上投放增氧剂打足增氧机,第二天早上解毒投放底改用以缓解症状 。
(3)影响水质的重要因子——亚硝酸盐亚
亚硝酸盐是对虾养殖中诱发爆发性疾病的最重要因素,应控制在0.25左右 。池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3以上时,对虾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会随着逐渐减少,血液循环能力差,虾头鳃部组织出现病变肝脏红肿空肠空胃,呼吸困难,反应迟钝,严重时发生游塘下沉死亡 。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的中间产物 , 硝酸盐是一种优良的肥源,亚硝酸盐偏高时,说明氮源充足 , 能量物质不足 。此时要添加有效碳源培养有益藻类消耗氮源,来降低亚硝酸盐的浓度,用光合菌+碳源素和芽孢杆菌 , 再配合肥水膏使用 。
(4)影响水质的重要因子——氨氮
①处理氨氮是调水的关键措施
高温天气和PH值过高都会使氨氮的毒性增大 , 为了保证对虾安全,要将有毒的氨氮浓度控制在0.25以下,0.5的浓度对虾会慢性中毒 。
氨氮来源于有机物的分解,一般按增氧、消毒、解毒、改底、调水的步骤去处理:
增氧:傍晚抛洒增氧剂加清凉型解毒底改如果可以可适当换水 。
解毒:泼洒解毒绿水宝,解除水体各种毒素
调水:肥水碳元素+光合菌,混合后全池泼洒 。可两天后再泼洒一次 。
(5)影响水质的重要指标——硫化氢
池底清道夫底改是去除硫化氢的最佳处理效果
养殖水体中出现底质发黑、水体异味较重,表明硫化氢的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活力和抗病能力都会衰减 。硫化氢浓度升高至0.5时,会严重破坏虾的中枢神经 , 硫化氢与虾血液中的铁离子结合使血红蛋白减少,导致对虾呼吸困难 , 甚至中毒死亡,水产养殖水体硫化氢的浓度应严格把控在0.04以下
处理方案:池底清道夫+光合菌 , 混合后全池泼洒 。严重的可2天后再泼洒一次,能有效控制硫化氢
水体浑浊,和水色不良等的把控要根据个人判断来对症下药,建议先给水体做个化验检查各项指标的数值,肥水调水在养殖行业永远是说不完的话题,需要个人整合自身养殖状况在对比情况一致在处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