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聊聊中国哪里的普通话最标准 中国哪里说的普通话最标准


我们来聊聊中国哪里的普通话最标准 中国哪里说的普通话最标准

文章插图
(IC photo / 图)
穿越向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
不管是雷佳音被董子健写进书里 , 在异世界重新找到自己的女儿小橘子 , 还是贾玲一觉醒来穿越回80年代 , 与母亲李焕英成为姐妹 , 各式穿越爽文比比皆是 。
然而残酷的事实是:穿越到清朝当格格、贝勒、贵妃 , 勉强能够圆梦;穿越回元明 , 古人多半会觉得你口音怪异 , 但还能大致听懂;穿越到唐朝以前就比较惨了——运气好点会被当作东国来客 , 由鸿胪寺接待后送去学习汉语;运气差的 , 也许会被当作外国奸细处理 。
那怎么办?用文言文?这倒是个方案 , 不过很难操作:地道的文言文远非当下受到一般古文教育的中国人能写出来的 , 古人平常更不会用文言文说话 。
更有甚者以为粤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讲粤语真的就可以和古人“无缝衔接”了吗?滦平人说普通话比北京人更标准?真的存在“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黑话吗?
粤语是唐代“普通话”?这个不靠谱的想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广州人陈澧的《广州音说》 , 在他看来 , “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 , 粤语是最切合隋唐音 , 最方便阅读古文 。
确实 , 粤语仍保留有古汉语的入声 , 读起来更加押韵、更有韵律感 。以《登岳阳楼》为例 , 如果用普通话读 , 诗句中的末字都不是很押韵 。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 今上岳阳楼 。
吴楚东南坼 , 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 , 老病有孤舟 。
戎马关山北 , 凭轩涕泗流 。
但如果切换成粤语 , 你会发现:楼[lau4]、浮[fau4]、舟[zau1]、流[lau4] , 每个韵脚都压上了 。
那么 , 这就能证明唐朝官话是粤语了吗?唐朝时 , 广东还属于中原人眼中的蛮荒地区 , 更别说用粤语做官话了 。
唐元和十四年 , 韩愈被贬至潮州做刺史途中 , 绝望地写下了“知汝远来应有意 , 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认为自己就此葬身荒夷 , 于是托付侄孙韩湘 , 记得来潮州瘴气弥漫的江边替自己埋骨收尸 。
更能直观说明粤语和唐代官话存在显著差别的 , 要数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 。
慧能出生于新洲(今广东新兴) , 他初见五祖弘忍时 , 弘忍就质疑:“汝是岭南人 , 又是獦獠 , 若为堪作佛” , 慧能你出生在广东那个蛮夷之地 , 那地方不仅没有开化 , 而且有很多野兽 , 你又怎么能成佛呢?
后来慧能在拜别弘忍时 , 也自称“语音不正” 。其实 , 慧能祖籍在河北范阳 , 家在广东不过一两代人的工夫 , 却已经和唐代中原口音不同了 。
历史上 , 被推崇的语音从来都不是粤语 , 而是中原读书人的口音 , 尤其是洛阳一代 。
在隋朝时 , 洛阳话和南京话被推崇为最纯正的雅言 , 《颜氏家训》中记载道“榷而量之 , 独金陵与洛下耳”;到了南宋 ,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仍有“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 , 语音最正”的说法 。
诡异的是 , 朱熹却说“四方声音多讹 , 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 , 这句话后来也成为“粤语是唐朝普通话”的重要论据之一 。
其实这都要归结于南宋时期大规模进入广东的移民 , 他们以今天江西人、河南人为主 , 兼有湖南、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等地 。杂乱的移民为了能更加顺畅地沟通 , 就将当时的标准语作为自己的日常语言 , 一种接近中原晚期中古汉语的新方言因此在广州附近形成 。
(IC photo / 图)
到底中国哪里的普通话最标准?普通话在中国大陆已推广使用数十年 , 但各地使用时仍带有明显的方言特征 。比如 , 一口“塑料普通话”的“胡(福)建人”和“弗(湖)兰(南)人” , 还有“椒盐普通话”之称的四川话 。
一向以口音周正骄傲 , 其发音被认为是标准的北京人 , 普通话说得似乎也不够“普通” 。在流传甚广的“全国普通话排行榜”中 , 北京市却居于河北省承德市、内蒙古赤峰市及辽宁的朝阳市、阜新市等城市之后 。
而且北京内部也存在着方言差异 。比如西郊的延庆话听起来就很像山西话 , “机密”(清楚、明白)、老爷儿(太阳)、后头爷(月亮)、夜个(昨天)等 。
汉语普通话确实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
早在1925年国语运动中 , 钱玄同和周作人在通信时就说到了“理想的国语”应该用北京话做主干 , 再把古语、方言、外国语等自由加入;
到了1955年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 , 明确指出“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
可为什么河北滦平人说普通话比北京人更标准呢?其实 , 这与一段迁民历史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 。
明初 , 北方边境面对着蒙古造成的巨大压力 , 朝廷便实行了“空边政策” , 将塞外边民强制迁入长城内 , 于是滦平在之后的200年间一直是无人区 , 直到清代康熙年间 , 滦平才随着承德庄田的建立 , 慢慢得到开发 。
最早来滦平的移民 , 以王公大臣和八旗军人为主 , 因此通行北京官话 , 导致后来滦平的语音比较纯正 。这与魁北克人说得一口标准的法语 , 极为相似 。
17-18世纪 , 魁北克地区作为法国殖民地 , 汇集了带有各种法国口音的移民 , 大家为了高效沟通交际 , 竟迅速统一为了标准法语 。这让当时的法国本土也啧啧称奇 。
电影小说中的“黑话”真实存在吗?所谓“黑话” , 江湖上又称“切口”“春点” , 是行走江湖必备佳品 。每个圈子都有各自内部的暗语 , 既可以方便同道中人秘密沟通 , 避免误伤友军 , 又可以防止外部势力入侵 , 窃取秘密 。
比如《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和座山雕连对了好几分钟的暗语:
座山雕:天王盖地虎!(你好大的胆!敢来气你祖宗?)
杨子荣:宝塔镇河妖!(要是这样 , 叫我从山上摔死 , 掉河里淹死)
座山雕:野鸡闷头钻 , 哪能上天王山!(你不是正牌的)
杨子荣:地上有的是米 , 喂呀 , 有根底!(老子是正牌的)
座山雕:嘛哈嘛哈?(以前干什么的?)
杨子荣:正晌午时说话 , 谁也没有家!(许大马棒山上)
这些黑话是确有其事 , 还是曲波杜撰的呢?在1999年的访谈中 , 曲波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黑话的确存在 , 不过小说中的19句黑话基本上是他的艺术创造 , 是他玩的文字游戏 。
真正的东北土匪说的是什么黑话呢?比如“蔓” , 通常表示他们的名号、姓氏 。“甩蔓儿” , 互通姓名 , 也就是甩出你的姓吧!
“蔓”是如何被冠以这层含义的呢?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 “蔓”的解释是“细长不能直立的茎” , 最初应该来源于梨园 。在梨园界 , 身份水平低的演员在最初都要靠“傍蔓” , 才能出名自己“立蔓” , 这也是“扬名立万(蔓)”这个成语的由来 。
那要怎么回答呢?通过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和联想 , 再取其谐音 , 就能找到你的姓氏 , 如:
虎头蔓——王;
雪花蔓——白;
辣蔓——江、姜;
灯笼蔓、灯花蔓、去山雾蔓——照——赵;
千金蔓、千斤蔓——沉——陈;
针线蔓——缝——冯 。
旧时苏州的隐语还使用过缩脚法 , 也就是隐藏成语的末字 , 比如“雨”的隐语是“满城风” 。
同样在苏州 , 还有一种隐语以字形取名 。比如 , 旦底/挖工/横川/侧目/缺丑/断大/皂底/公头/未丸/田心 , 就表示数字1-10 。
这种隐语的编码过程相对简单 , 被编码的词也较少 , 所以有心人只要稍加学习 , 就能听懂和掌握 , 甚至混入小圈子 。像中世纪市场上的犹太隐语 , 就被当地的贼帮完全掌握 , 结果成为了贼帮黑话的来源 。
还有一类隐语的保密机制 , 是扰乱正常语言的听觉接收机制 , 让“外人”产生理解障碍 。
如北京历史上的一种黑话 , 在正常的语句中以循环顺序插入“红黄蓝白黑” 。如“他明天也去天安门” , 就会说成“他红明黄天蓝也白去黑天红安黄门蓝” 。
与之相比 , 广州流行的“麻雀语”就相对糟糕 , 只是把所有字的韵母都换成aa而已 , 如“我听日落深圳(我明天去深圳)”就变成了Ngaataa jaa laa saa zaa 。
这种隐语虽然容易说 , 但该听懂的人很容易不懂 , 不想让懂的人却往往意外听懂 , 所以实际使用价值相当差 。
本文出自公众号“南瓜Pi”(ID:yiyinyizhuotv)
南瓜视业
【我们来聊聊中国哪里的普通话最标准 中国哪里说的普通话最标准】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