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为什么老缺氧

泥鳅为什么老缺氧,泥鳅用开膛吗?需要开膛去除内脏 。
泥鳅的习性就决定了它是一种土腥异味比较重的鱼类,它这些异味的主要来源就是外层的粘液、粘膜,还有就是其内脏以及内脏中可能残留的一些腐质食物,就算味道上不在乎,吃起来也容易觉得“牙碜”,这些东西硬要说不会对菜肴的口感和味道有影响也不现实 。
所以泥鳅的内脏存在一定的食用安全隐患,而且营养价值也不高 , 还会对菜肴的味道和口感造成负面的影响 。除了不去内脏好像很省事之外,实在是找不到留下泥鳅内脏的理由了 。
泥鳅能净化水吗?能 。
某种意义上,泥鳅有一定的净化水质的作用 。这是因为泥鳅可以摄食各种有机残渣、鱼类粪便,对于水域的各种杂质有着很好的清洁作用,但数量不能多,否则泥鳅不仅不能净化水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水质 。在养殖泥鳅时,可以搭配混养黄鳝 。它们有着不同的习性和食性,因而混养非常有益 。
鱼笼放回来泥鳅容易死什么原因?泥鳅死在鱼笼里是常见的现象,如果存在进笼泥鳅多、天气闷热、水体流动小等情况,其死亡速度更快 。原因分析:缺氧致死 。解决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每隔一两个小时收一次地笼,当然这样一是比较麻烦,二是提过的笼子再放往往不易进鱼 。所以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地笼至少留一小部分在水面以上 , 供泥鳅出水呼吸 。补充说明:采用地笼部分露出水面的方法主要考虑是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 。
当水中含氧量不足时 , 泥鳅就会时不时地将头伸出水面,用嘴吸入空气,然后回到水中 。
泥鳅将空气吞入腹中进至肠道后,其肠壁的血管可以吸收其中的氧气 , 而废气则由肛门排到水里 。
泥鳅是怎么生出来的?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 , 具有很高的养殖价值,自然繁殖是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模仿自然环境条件,让泥鳅自行产卵孵化,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泥鳅子代的成活率 , 操作也十分简单,很适合泥鳅养殖专业户使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泥鳅自然繁殖技术吧!
泥鳅自然繁殖技术
泥鳅的繁殖习性
泥鳅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 。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 , 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 , 并不结成群体 。
泥鳅自然繁殖技术
泥鳅的产卵技术
1、产卵环境:泥鳅产卵池可选择小水泥池、小池塘等 , 水面5~102米,水深40~50厘米,最好能保持微流水 。在产卵池中放上水草、杨柳根须、棕榈皮等做鱼巢,供卵附着 。每平方米放亲鳅7~10组(一雌两雄为1组) 。
2、产卵时间:水温在18~20℃时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产卵 , 当水温在20~28℃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 。1尾雌鳅1次可产卵200~300粒,经多次产卵才能产完,共产3000~5000粒 。受精卵黏附在鱼巢上,但黏着力较差 , 很易脱落,因而操作时要细心 。
3、产卵管理:产卵期内,每天上午将鱼巢捞出观察,若鱼巢上卵较多,应移至孵化池内孵化,下午重新放入鱼巢 。如果鱼巢收取不及时,受精卵会被亲鳅吃掉 。也可用亲鳅培育池作为产卵池 。当水温升至18℃,个别泥鳅有追逐现象时,放入鱼巢 , 并使池中保持微流水 , 一则改善水质,二则刺激亲鳅繁殖 。
泥鳅自然繁殖技术
泥鳅的孵化技术
1、苗池整理:泥鳅受精卵常在育苗池内孵化 。在鱼巢放入前10~15天,对育苗池进行清整 。为提高孵化率,可在孵化池(育苗池)水下20厘米处搭好网架,把鱼巢平铺在上面 。每平方米约放鳅卵1万粒,通常受精卵的出苗率为40% 。据此,计算好放卵总数 。
2、苗池管理:泥鳅鱼巢上方要遮阴,避免阳光直射,同时防止青蛙、野杂鱼入池危害鳅卵、鳅苗 。在整个孵化过程中 , 要勤于观察,并及时将蛙卵、污物等捞出池外 。在水温19℃时,受精卵经50小时左右可孵出子鳅(鳅苗) 。
【泥鳅为什么老缺氧】3、鳅苗管理:刚孵出的鳅苗全长3~4厘米,头部弯向腹部,具有较大的卵黄囊,并具外鳃 。侧卧水底或附于鱼巢上,很少活动,完全依靠卵黄囊提供营养 。鳅苗孵出2天后,体色加深,卵黄囊缩小 。孵出3天后 , 鳅苗体色变黑,卵黄囊消失,鳔出现 , 胸鳍变大,能够短距离平行游动,并开始摄食 。此时,要投喂煮熟的蛋黄或豆浆 。
泥鳅自然繁殖技术
泥鳅繁殖注意事项
1、孵化温度与受精率、孵化率密切相关,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受精率、孵化率都较低,因此孵化最好在水温22~28℃时间段进行 。
2、当受精卵全部破膜后,应迅速及时捞出卵膜及污物,以免腐败造成水质恶化 , 影响苗种成活率 。
3、苗种培育期间定时开启增氧机或加注新水,泥鳅苗在营肠呼吸、皮肤呼吸之前,完全靠水中的溶氧进行呼吸,这与成鳅不一样,以免因水中缺氧造成浮头大批死亡 。鳅苗下塘后15天左右,肠呼吸器官才能初步形成,但并不完善 。
4、泥鳅苗下塘时最好把池塘水温与孵化池水温调节一致,避免因温差过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
5、泥鳅苗培育过程中最常见的鱼病为气泡病、烂鳃病 , 烂鳃病多发生在鳅苗下塘12天左右,因此在鳅苗下塘8~10天左右,用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提前预防 。而气泡病在泥鳅苗下塘的当天就有出现,发现病情应及时加注井水,同时每亩用食盐10~1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 。
6、泥鳅苗长到3~5厘米后,应进行分塘 , 每亩10~15万尾 。
7、当年5月份繁育的泥鳅苗,由于生长期短、生长快、饵料系数低 , 经过5个月左右的养殖即可达到商品规格60~80尾/千克左右 。
为什么泥鳅在水里不爱动?缺氧 。
泥鳅生活在混浊的水中,除了用鳃呼吸外,还可以用皮肤吸取泥中所含的氧气 。当水中氧气不足时,泥鳅就浮到水面上来,或是跳出水面,吸进一大口空 气,然后用肠子吸取空气 中的氧气 。
泥鳅的肠子是 一条直管,肠壁薄而透明, 上面布满了血管 。空气经 嘴吸进来后,氧气进到肠 壁上的血管里,被血液吸 收,泥鳅将剩下的那部分空气和二氧化碳像“放屁”一样从体内排出去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