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茯苓的方法( 二 )


3、湿度,茯苓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水分,一般要求土壤的含水量在50—60%左右 , 露出土面的茯苓或者刚采下的茯苓在空气相对湿度70—85%时容易形成子实体 。
4、空气,茯苓是一种好气性腐生真菌,对空气要求很敏感,通气不良往往不产茯苓或者产量很低,一般在含沙70%的土壤中,坡度在10—30度的条件下通气和湿度最为理想 。
5、光线 , 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不宜种茯苓 。种植茯苓的地方不仅要有一定的光线,而且要求向阳,较多的光线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并且促进水分的蒸发,使土壤通气性能良好 。
6、酸碱度,一般在PH3—7的范围内,茯苓的菌丝体都可以生长,而以PH4—6时为好,选择这种场地时要注意土壤的PH 值,碱性土壤不能栽培茯苓 。
准备培养材料
1、砍树,栽培茯苓一般选择马尾松或者其他松树,砍树季节在10—12月份比较好 。砍树要注意砍弯曲没有什么用处的马尾松,砍密留?。?砍大留小 , 利用较粗的树桠或者不成材的部分 。砍下的树只剔去大树桠,梢部小枝或者树叶暂时不剔去 , 有利于加快树木内水分蒸发,1—2周后之剔去其他树枝 。
2、削料 , 用刀削去3厘米左右宽的树皮带 , 然后保留3厘米的树皮,这种使树间隔削皮的方法目的是促使树木迅速干燥,并流出油脂,以利茯苓菌丝的侵入 。
3、截段码晒 , 选择通风处将木材堆放2个月左右,当木柴干到7层就可以将木柴锯成65厘米长的木段 。
栽培场地的准备
选择海拔在700—1500米的山坡,坡度在15—30度之间,坐北向南,或者向东南、西南 , 背风向阳的地方,切忌向北 。土质以砂量50—70%的砂土为宜 。
1、挖场,在春节前后把场地挖松 , 深度50厘米左右 , 并将种植场内的杂草、树根、石块等杂物清除干净 。在接种前一个月,再进行第二次翻耕,并在接种前10—15天,每亩用白蚁粉10公斤 。
2、挖窖排厢,下窖接种前,在茯苓种植地顺坡挖窖,窖长80—90厘米、宽30—45厘米、深30厘米左右,窖底要与坡底平行 。
下窖接种
逐窖放入筒木,一般每窖放入两根筒木,在两根筒木之间要排一小段木 。过细的筒木,每个角可以放3—5根,排好挤紧 。
料筒下窖与接种是同时进行的可以用纯菌种接种,也可以用鲜茯苓菌核接种 , 还可以用已经发好的段木作种 。一般在5月下旬到6月中旬下种,下种要选择晴天进行 。
1、菌引 , 菌引就是用人工培养的茯苓纯种(栽培种)进行接种栽培 。在挖好的茯苓窖内,先挖松底部土壤,然后将2根料筒放入窖底,使留筋部位靠紧,周围用砂土填紧固定,并使料筒间出现夹缝 。将菌种木片接种在夹缝内,并使菌种木片与料筒紧密吻合,接种后再用另一压在菌种上面,最后用砂土厚度为5—7厘米 。木屑菌种下种方法一样 。
2、肉引,将窖底土壤挖松,用3—5根料筒排放成一层或者两层 , 再用砂土使料筒固定 。在料筒接种新鲜茯苓菌核,然后用砂土覆盖5—7厘米厚封窖 。用刀将茯苓菌核切成150—250克的菌肉块,每块都要有部分茯苓皮 。将菌肉块的白色菌肉面紧贴在料筒截面顶端、茯苓皮朝外 。
3、木引,在窖内先将料筒排放1—2层,然后将发好菌的种木锯成短块进行接种 。
接种后的管理
茯苓接种后,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 。茯苓场湿度高会影响菌丝生长 , 甚至使种苓或者菌种腐烂 。因此,必须随时修沟排水,特别是在下雨后要注意清沟排水 。久雨时茯苓窖容易积水,可以将茯苓窖下端挖开,露出筒木 , 在日光下晒半天,然后再覆盖土,并保持场地干燥 。被雨水冲刷,或者因为水土流失,使筒木外露,要及时培土 。陡坡大的茯苓场可以在窖下用小竹编成篱棚在穴下面,能防止水土流失 。接种后7天检查菌种成活情况 , 没有成活的要及时补种 。茯苓场地内及窖面周围要将杂草灌木彻底铲除 。要防止人畜践踏茯苓窖 , 影响菌丝的生长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