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靶向药是什么 什么是胸腺瘤


胸腺瘤靶向药是什么 什么是胸腺瘤

文章插图
一、什么是胸腺瘤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前上纵隔原发性肿瘤,约占成人所有纵隔肿瘤的20%~40%,它起源于胸腺上皮,但不包括起源于生殖细胞、淋巴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及脂肪组织的肿瘤 。绝大多数胸腺瘤位于前纵隔,附着于心包,少数发生在纵隔以外部位,如胸膜、心膈角、肺实质内、肺门或颈部 。1999年WHO制订了一种胸腺上皮肿瘤分类法 。它采用了Muller-Hemelink分类法,并根据上皮细胞形态及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的比例进行分类,将胸腺瘤分为A、AB、B1、B2、B3和C型 。C型即胸腺癌,其细胞异形性明显,丧失胸腺的特殊结构,与其他器官的癌相似 。
胸腺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起源于胚胎时期第3(或第4)鳃弓内胚层,系原始前肠上皮细胞衍生物,随胚胎生长发育而附入前纵隔 。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或淋巴细胞的胸腺肿瘤最为常见,占胸腺肿瘤的95% 。
胸腺瘤的临床症状产生于对周围器官的压迫和肿瘤本身特有的症状——合并综合征 。小的胸腺瘤多无症状,也不易被发现 。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时,常有的症状是胸痛、胸闷、咳嗽及前胸部不适 。症状迁延时久,部分患者行X线检查或某些患者在查体胸透或摄胸片时发现纵隔肿物阴影 。被忽略诊断的胸腺瘤此时常生长到相当大体积,压迫无名静脉或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的表现 。剧烈胸痛,短期内症状迅速加重,严重刺激性咳嗽,胸腔积液所致呼吸困难,心包积液引起心慌气短,周身关节骨骼疼痛,均提示恶性胸腺瘤的可能 。
胸腺瘤特有的表现是合并某些综合征,如重症肌无力、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低球蛋白血症、肾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巨食管症等 。
二、胸腺瘤靶向药是什么
对于普通药物而言,通常在进入体内后仅有极少一部分才能够真正作用于病变部位 。这是制约药物疗效,并导致药物毒副作用的根本原因 。获取具有像*一样精准靶向能力的药物是人类的一个梦想,也是药物开发的终极目标 。
靶向药物(也称作靶向制剂)是指被赋予了靶向(Targeting)能力的药物或其制剂 。其目的是使药物或其载体能瞄准特定的病变部位,并在目标部位蓄积或释放有效成分 。靶向制剂可以使药物在目标局部形成相对较高的浓度,从而在提高药效的同时抑制毒副作用,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 。
根据标靶的不同,药物靶向可分为几个层次:
1、组织器官水平使药物选择性的蓄积在肿瘤组织、炎症部位、或心肝脾肺等特定器官内,从而减少全身性的不良反应 。目前针对肿瘤组织的靶向化疗药物是研究的一大热点,如针对肿瘤缺氧、低pH、新生血管密集等特定环境设计的靶向药物能够提高肿瘤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显著改善肿瘤化疗的效果 。
2、细胞水平利用病变细胞表面的某些特定受体,在药物或其载体表面修饰与该受体特异性结合的配体(如抗体、多肽、糖链、核酸适配体、或其他小分子等),使药物能够精确地定位到病变细胞并将其杀伤,而对正常细胞则不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 。
3、亚细胞水平很多药物(如核酸药物、大多数蛋白药物、及部分小分子药物)需要进入细胞内部,或者在特定细胞器(如线粒体、细胞核)内才能发挥作用 。穿膜肽、核定位序列(Nuclearlocalization sequence)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靶向组件 。
根据靶向机理的不同,药物靶向可分为被动靶向、主动靶向、物理靶向等几类:
1、被动靶向被动靶向制剂是指利用特定组织、器官的生理结构特点,使药物在体内能够产生自然的分布差异,从而实现靶向效应 。被动靶向多依赖于药物或其载体的尺寸效应:如大于7μm的微粒通常会被肺部的小毛细管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单核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大于200nm的微粒则易被脾脏和肝脏的网状内皮系统吞噬 。被动靶向中最广为人知的是EPR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effect),其基于实体肿瘤与正常组织中微血管结构的不同:正常微血管内皮间隙致密、结构完整,大分子及大尺寸颗粒不易透过血管壁;而实体瘤组织中的新生血管较多且血管壁间隙较宽、结构完整性差,淋巴回流缺失 。这种差异造成直径在100nm上下的大分子类药物或颗粒物质更易于聚集在肿瘤组织内部,从而实现靶向效果;除此之外,利用肿瘤部位特殊的pH、酶环境,以及细胞内的还原环境等,也可以实现药物在特定部位的释放,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