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与养生 日常常见疾病食疗法( 二 )


6)家庭常备中成药:正柴胡饮,三九感冒灵冲剂,藿香正气液等 。
四、补脾健胃食疗益处多
粳米
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 。《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 。”《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 。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 。”可以说凡虚弱之人,粳米皆宜,尤脾虚之人,最宜食之 。
糯米
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 。唐·孙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 。”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 。《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滞 。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
锅巴
又称锅焦 。性平 。《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它“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 。凡脾虚不运、饮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虚久泻者最宜食用 。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儿常用健脾消食的“锅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 。《梁侯瀛集验良方》中用以治疗“老幼脾虚久泻不愈”就是用锅巴同莲子肉为末加白糖调服,颇有效果 。
西国米
又称西谷米,西米 。白净滑糯,营养丰富 。性温,味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 。《柑园小识》记载:“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
番薯
俗称甘薯、山芋、红薯 。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 。《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 。”《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 。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
薏苡仁
俗称苡仁米、六谷米 。有补脾健胃的作用 。明·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 。《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 。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
饭豇豆
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带下者,食之最宜 。《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 。明·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 。除通常炒食外,还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 。
白扁豆
性平,味甘,能补脾胃虚弱 。《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 。止泄泻,暖脾胃 。”《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 。”《会约医镜》认为:扁豆“炒用健脾止泻” 。对于脾虚呕逆,食少久泄、小儿脾虚疳积、妇女脾虚带下者,最宜食之 。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 。
牛肉
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 。《医林纂要》中说得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 。”故凡久病脾虚、中气下陷、气短乏力、大便泄泻、脾虚浮肿之人,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调料进服,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大有裨益 。
牛肚
性平,味甘,也能补虚养脾胃 。历代医家多有论说 。《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记载 。《本草蒙筌》亦称牛肚“健脾胃” 。《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 。”所以,凡脾虚之人,或病后脾胃虚羸,宜煨食之 。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
鲫鱼
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 。《唐本草》早有“鲫鱼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的记载 。《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