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传统饮酒习俗 满族人喝酒的礼仪


满族的传统饮酒习俗 满族人喝酒的礼仪

文章插图
作者富察宝仁 吉林家谱
满族饮食俚俗


古往今来为,饮食俚俗是一个民族的最基本的文化现象 。正如中国古代先哲所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民以食为天” 。吃吃喝喝固然是维系人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但是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现象 。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始终都反映和体现着这个民族的社会进程和文明程度 。满族的饮食俚俗文化即是如此 。
满族是世居东北地区的马上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能吃能喝、豪吃痛饮而著称 。自有金以来,满族先民女真人便是手持解食刀(餐刀)切割大块肉,蘸着盐或大酱而食,食罢则大碗喝酒,酒罢再食大块肉甚是豪爽 。故而留下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粗犷饮食习俗 。
满族的吃暂时就不谈了,其喝酒之俗也可谓渊源深远 。《魏书》载 2000 年前,满族的先民勿吉人便“嚼糜酿酒,饮能至醉” 。《五代史》载:“女真地多牛、鹿、野狗,酿糜为酒,饮之亦醉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随同康熙皇帝东巡关东的大学士高士奇在《扈从东巡日录》记载:
詹冲努力,米儿酒也,或即芦酒 。炊谷为糜,如以曲蘖,须臾成酝,朝酿而夕饮 。味少甘,多饮不醉 。
这从汉、魏、唐、宋、辽、金乃至清代,多有记载的以糜酿的酒,即是满族历史最为久远、最具民族特色的米儿酒 。早年间,东北满族人的米儿酒是用黄米酿造的 。《黑龙江外记》载道:
土人(满洲人)以黄米造酒,谓之黄酒,又有名秋酒者,关以外处处卖之 。
米儿酒,满语为“詹冲努力”,又称“鲁罗酒”,此酒是用东北地区特产的糜子酿造的 。糜,其学名为黍,满语为“伊喇”,即民间俗称的黏大黄米 。满族的米儿酒,因地域不同又有黄酒、秋酒、芦酒等称 。“ 黄酒”,是因此米儿酒用大黄米、小黄米所酿,酒呈淡黄色 。“ 秋酒”,是秋粮收割后用新粮酿造的米儿酒 。“芦酒”是指用芦粟(即黏高粱)造的酒 。
有清以来,各种农作物在东北都广泛种植起来,所以造米儿酒的原料已不止糜子,芦粟、江米(糯米)、大米等,都成为满族人酿造米儿酒的原料 。
满族人除了酿造发酵而来的米儿酒,还会酿造度数较高的蒸馏白酒 。满族人喝高度数的白酒时间很早,在金代时女真人烧制的白酒即名著中原 。当时,金国有一名酒叫“金泉酒”,南宋诗人陆游久慕其名,一次偶然得以品尝,虽知竟小酌便醉,醉后便诗兴大作,赋《偶得北虏金泉酒小酌》诗一首:
草草杯盘莫笑贫,朱樱羊酪也尝新 。
灯前耳热颠狂甚,虏酒谁言不醉人 。
说起这中国的蒸馏白酒起源于金女真人时期,有许多人表示质疑:“ 一个刚刚脱离茹毛饮血原始生涯的女真人,怎么会发明这一爽心悦口之物呢?”但一些出土的金代文物给予了证明 。
1975 年,河北省青龙县(今青龙满族自治县)土门子公社西山嘴村(现为水泉村),人们在改造农田时出土了大量金代文物,其中即有金女真人时的烧酒锅 。《金源文化辞典》载:
金代烧酒锅,由上下两个分体套合组成,青铜材质,高 41.6 厘米 。下分体为一个半球形甑锅,高 26 厘米,口径 28 厘米,最大腹径 36 厘米 。盛适量的水,水上锅腹处安一箅,箅上为蒸馏坯料,上分体为冷却器,冷却器严密套合在甑锅上部,冷却器注满冷水,蒸酒时酒蒸气上升,遇到冷却器变成液体的酒,通过出酒孔流注入盛酒器 。其结构设计科学合理,与今天烧酒的器物原理基本一致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