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在人体中的功能作用,白细胞减少有哪些原因,白细胞减少症的预防和如何治疗


白细胞在人体中的功能作用,白细胞减少有哪些原因,白细胞减少症的预防和如何治疗

文章插图
一、白细胞在人体中的功能作用
吞噬作用
白细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 , 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 。对于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 , 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 , 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 , 但吞噬能力较弱 。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 , 从血管内渗出 , 在组织间隙中游走 。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 。一般认为 , 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 , 并将其吞噬 , 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 。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 , 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 。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 , 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 , 内含多种水解酶 , 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 。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 , 本身也就死亡 。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 , 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 , 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 。变为巨噬细胞后 , 体积加大 , 溶酶体增多 , 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 。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 , 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 。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 。此外 , 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 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
特异免疫功能
淋巴细
白细胞胞也称免疫细胞 , 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所谓特异性免疫 , 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 , 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 , 以杀灭特异性抗原 。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 , 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
⑴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 。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 。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 , 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 , 如肿瘤细胞 , 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 , 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细胞起协同作用 , 互相加强 , 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
⑵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来实现的 。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 , 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 , 即免疫球蛋白 , 以针对不同的抗原 。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 , 蛋白质合成旺盛 。抗体通过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 抗体能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 , 以消除其对抗体的有害作用 。
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这两种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不长 , 主要在组织中发生作用 。
⑴白细胞利用嗜碱性粒细胞这类细胞的颗粒内含有组织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 。肝素有抗凝血作用 , 组织胺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是一种脂类分子 , 能引起平滑肌收缩 。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与这些物质有关 。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 , 称肥大细胞 , 其结构和功能与嗜碱性细胞相似 。
⑵嗜酸性粒细胞这类细胞平时只占白细胞总数的3% , 但在患有过敏反应及寄生虫病时其数量明显增加 , 如感染裂体吸虫病时 , 嗜酸性粒细胞可达90% 。这类细胞吞噬细菌能力较弱 , 但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能力较强 。此外 , 这类细胞尚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
二、白细胞减少有哪些原因
1.白细胞减少症常见为血液病 , 发病年龄为任何年龄都有可能 , 不限制性别 。临床上可以分为原因不明性和继续性两种情况 , 但是一般第一种为多见 , 第二种为化学因素 , 物流因素等药物导致 。比如肿瘤化疗后 , 多种血液病 。中医学里认为 , 白细胞的减少症与患者的心、肝、脾、肾脏都有关系 。里面跟脾脏 , 肾脏尤其为关系密切 。“肾为先天之本” , 因此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肾脏 。
2.感冒也会引起白细胞减少 。血液系统疾病是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 , 一些疾病也会导致白细胞减少 ,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骨髓造血停滞等 , 其特点是除了出现白细胞减少外 , 常常还同时合并有其他血细胞的减少 , 如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一般而言 , 白细胞轻度减少是没必要过度的担心的 , 前提是中性粒细胞不少于1.5×10^9/升 , 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 , 也不易感染 。
3服用硫脲类药物治疗甲亢时 , 最严重的反应是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 , 一般情况下 , 少数患者在接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时 , 可出现白细胞减少;临床上轻者可无明显症状 , 仅有乏力懒动 , 较重者头晕乏力 , 四肢酸软 , 食欲不振 , 偶有发热 。如白细胞总数降至3×109/升 , 中性粒细胞低于35%以下者 , 应考虑停药或改用其他抗甲状腺药物 。
3.注意事项:白细胞的减少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 , 为此健康的人群必须保护好自己的内脏 , 可以常常做定期检查 。日常生活中少接近放射性线或苯的工作物品 , 对有可能引发白细胞减少的药物一定要谨慎处理 , 慢性白细胞者如果长期随访若血象稳定可不必服药 。避免过度的工作 , 加班 , 注意天气的变化 , 防止感受外邪而发病 。
三、白细胞减少症的预防和如何治疗
预防
⒈对密切接触放射线或苯的人群(高危人群)应作定期检查 。
⒉对服用有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的患者 , 要严密随访 。
⒊慢性白细胞减少患者 , 若长期随访血象稳定 , 可不必服药 。对白细胞数较低而有症状者可选用利血生、沙肝醇、维生素B4等药物中的1-2种 。
⒋对起病急骤的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 , 应送血液科抢救 。
【白细胞在人体中的功能作用,白细胞减少有哪些原因,白细胞减少症的预防和如何治疗】治疗
1.首先应仔细查找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原因 , 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因药物引起者 , 应立即停药 。
2.促白细胞生成药物临床应用种类较多 , 但疗效均难以确定 。如维生素B6、利血生可用于各种粒细胞减少症 , 对由于维生素B4、鲨肝醇、肌苷、脱氧核苷酸、康力龙等对抗癌药、放疗或氯霉素等因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有较好疗效 。在病因治疗同时 , 对上述药物可选择其中1-2种 , 服用4-6周 , 观察是否有使白细胞回升效果 , 切勿认为药物越多越好 , 而同时使用数种药物 。
3.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骨髓释放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 , 当粒细胞减少是因为免疫因素引起 ,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时 , 有较好且持久的疗效 。
四、提高白细胞的数量方式
化学药物
利血生、鲨肝醇、维生素B为促核酸代谢物 , 升白作用同时也有促进肿瘤生长作用 , 故宜慎用 。小檗胺系小檗属植物分离得到的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 能促进造血功能 , 增加末梢血白细胞 。茜草双酯系茜草有效成分茜草酸衍生物 , 能加速成熟白细胞释放、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 , 对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者增加白细胞作用优于利血生、鲨肝醇、维生素B , 并与它们有协同作用肌苷、茴香烯、核苷酸、氨肽素等也有一定的升白作用
新型升白药
①rHuGM-CSF此系采用基因重组技术用大肠杆菌产生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是非糖基化的水溶性蛋白质 。
②rHuG-CSF该品是含175个氨基酸的非糖基基化糖蛋白 , 除了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所需另加一个氨基末端甲硫氨酸外 , 其氨基酸序列与人体G-CSF自然序列一致 。它可诱导嗜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的循环嗜中性粒细胞 , 明显增加嗜中性粒细胞计数 , 减少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 , 可因此减少抗生素应用时间 。正常情况下 , 新产生的成熟粒细胞5d进入循环池 , 而应用rHuG-CSF后大约1d进入循环池 。使用rHuG-CSF , 患者WBC恢复正常平均需3-4d 。
③灵杆菌素系基因突变菌中具有强力升白作用的刺激造血生长因子 , 能强烈刺激机体产生多种内源性集落刺激因子 , 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分化 , 增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 , 增强白细胞功能 , 激活机体非特异免疫防御系统 , 增强巨噬细胞活性 , 提高机体特异免疫功能 。500多例肿瘤患者临床验证 , 其升白作用与惠尔血(rHuG-CSF)相当 , 而促进免疫功能更明显 。动态观察发现 , 在用药24h后升白作用最为明显
④升白欣其主要成分是白细胞增多素 , 是一种多克隆细胞因子诱生剂 , 能够有效刺激机体产生多种高效细胞因子 , 包括G-CSF , GM-CSF , IL-1 , IL-2等 , 相当于多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 。白细胞回升至正常值的平均所需时间为3-2d 。该品主要副作用为发热和局部疼痛 , 对症处理多可缓解 。
⑤地榆升白片能刺激骨髓造血 , 促进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 , 增加血细胞的生成数量 , 有效提高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白细胞水平 。放、化疗可导致肿瘤患者骨髓抑制 , 其造血微环境也会受到破坏 。地榆升白片能防止放、化疗对骨髓造血细胞DNA的损伤 , 并且具有保护造血微环境的作用 。临床观察中发现 , 在放、化疗开始时即配合地榆升白片使用 , 用于防止因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 起到了良好的疗效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